文友“娓娓道来”、“小鸭家”指出“方凳子”在鲁西南地区叫“杌桌子”,我写成“矮饭桌”为“杌桌子”了。我写的是错的,网友说的是对的,真心谢谢网友指正,我有点小感动。
鲁西南地区的人至今还在说,却很少写;字的笔画非常多,医生也很烦写,有时候不得不写的字之一--“齆(拼音wèng)”。隋代巢元方等于公元610年编撰的中医学名著《诸病源候总论》中有一条“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有“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记载,现代字典也给出“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就是“齆”,如“小妮感冒着凉啦,鼻子老齆齆嘞”,“我得多穿件衣服,感觉鼻子有点齆齆嘞”等。拓展一点,《金楼子·杂记》有一则故事--昔玉池国有民婿,面大丑,妇国色,鼻齆。婿乃求媚此妇,终不肯回。遂买西域无价名香而熏之, 还入其室。妇既齆矣,岂分香臭哉?世有不适物而变通求进,尽皆此类也。关于它的译文,大家可以从手机上搜一下,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明代庄元臣所著《叔苴子外篇》有句“必然者有时而不然,而不必然者有时而或然也”名句,它的译文就是“一定要发生的有时并没有发生,不一定能发生的有时却真的发生了”,说明事物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发生“杌”叫法上的错误呢,得从主观、客观上找出原因,今后要力争做到格力集团董明珠大姐在中央电视台一档栏目中讲过的一句话“我不会犯错!我怎能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