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的二宝是个玩不够。今天我和宝爸工作都忙,一天不在家,他可算是解放了。出去玩一天,千呼万唤才回来。
进了家门倒是乖,直奔书桌,摊开作业。可我三页书没读完的功夫,他已经想到了“足球”。
昨晚和小朋友踢足球到十点才回来,这不刚坐下就又在心里计划着待会儿要去踢足球。给屋子、柜子翻了个底朝天,没有足球的踪影,开始问我讨。
我终于想起足球在前段时间表姐学校练球,拿走用了。他开始埋怨:“我都不知道就拿走,那是我的东西。你现在就给我拿回来。”说实话今天很累,也不想去拿,况且他不是计划今晚写作业吗?还拿它干啥?明天捎过来不行吗?心里这样想着,还感觉孩子期望太大,不拿怕失望过大。我不是天天在想着要接住孩子的感受吗?就在心里犹豫着。
不管怎么说,先打个电话问问在不在吧,毕竟这么多天万一记错了呢!电话确认足球在,可是由于长时间不用已软了。买了两三年了,虽然不怎么玩,毕竟时间有那么长,妹妹说好像打了气也不行。
这个结果被儿子听到,愈发哭的厉害了。“都是你,让她们玩,坏了,你让他们赔。”
我很理解孩子急于想玩可又实现不了的那种绝望心情。但这两天遇到的几件事已经很严重,当事人却外归因,从不想自己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想怎样教育自己的娃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对二宝的外归因也特别敏感。
静下心想想,然后跟二宝谈谈“跳,妈妈知道你因为不能玩足球特失望,心情很糟糕,很伤心很难过。”他点点头。“遇到不好的事我们可以伤心,烦燥。你可以跟妈妈说说你的心情。妈妈一定可以理解你,并会尽力的和你一起想办法解决。”点头。“比如,今晚的事。你觉得咱可以怎样想不伤心或者说怎样解决问题?”“不知道。”“那可不可以找朋友拿个足球一起踢?”“不可以,他妈妈说今晚他不能出来玩了。”“哦,原来你已经计划过了呀!真是一个用心的孩子。”“那你觉得还能咋样?”“木办法,反正我的也不在家,还坏了。”“不在家可以取回来,坏了可以修。”“三姨不是说打打气也不行。”“最起码打打气可以玩一晚上吧?而且咱也可以借个玩一晚上,明天妈妈拿回来。”“没人借。他们都没有,而且我的拿回来也坏了。”“原来你不只是因为今晚玩不了伤心,你以为你的坏了永远玩不了了伤心。”“嗯!”“那是挺伤心的。这样的想法你如果直接跟妈妈说出来,而不是发脾气。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解决。”“还能咋解决?反正坏了。”“坏了可以修,我跟您亚丽姨姨说说,叔叔会修。修不好可以再买个。”“那好!”
“记着遇到烦心事都会心情糟糕,可以跟妈妈说说发生的事情,说说你的心情。但不能发脾气。然后想想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导致这样糟糕,以后避免。这叫吃一堑长一智。长的智慧越多以后遇到的烦心事就越少。但埋怨别人,越埋怨越烦,你刚才是不是越想着她们导致你不能玩更烦了?越哭越烦,越伤心。”点头。
我又开启了说教模式,但真的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孩子已经这样了,不引导怎么办呢?尽力而为吧,谁让咱前些年不懂教育扒下那么多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