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衔很多: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物理学家、发明家、慈善家、记者、作家……应是一枚典型的“斜杠青年”,且大写加粗。
今天被广泛运用的避雷针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他还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打败的。”
他怎样成为作家?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告诉我们: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书里介绍了富兰克林成为作家的方法,吸引了我的注意。
核心分为四个步骤:
1、阅读优秀,复述大意
画思维图,把关键词写出来
以下故事为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正好有一位明天要执行死刑的囚犯,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
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看过这个故事,准备第一次复述:
“从前有个心理学家,来到监狱做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个死刑犯,把他的手割破了,滴在盆里……”
讲得过程中,发现语言组织能力不够,明白大意,却不会用更精准的语言表达。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读了很多书,就是写不出来东西。当我体验了复述故事以后就能明白:阅读只能让我们似懂非懂,真正讲出来,却需要思考、重组、再进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
3.对比写,让表达更清晰
复述完,下一步进行写的练习。“对比写”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看到一段文字,精彩得不得了,想提笔试一试:
第一次写:
有人被捆定蒙眼,用纸在手腕上微划,告诉他被割腕,然后放滴水声,过一段时间,该人在未受任何外伤的情况下死亡。
第二次写:教授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
然后教授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
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被吓死了。
第一种简洁,第二种略显残忍。都不如原文行文流畅,措辞清晰。
复述的作品一一用思维导图记下来,并默出来,记不住的地方自己加词句联上。
丰富词汇,多进行改写训练
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干瘪无味,有的文章却读起来口舌生香?
看看下面两段文字:
A 她把瓜子塞进嘴里,“咔咔”的声音传来,把瓜子壳儿丢到地上,满地的瓜子壳儿。
B 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
第二段文字来源于丰子恺的《吃瓜子》,手指的流转、瓜子尖的绽裂、清脆的声音,活脱脱一幅妩媚动人的吃瓜子儿图。
丰子恺是大师,定是反复改了很多遍才有字里行间的韵味。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加强逻辑,记录——遗忘——记录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文章的逻辑性。富兰克林通过复述——对比写——改写的方法后,发现自己基础的能力掌握了,写作能力却得不到质的提升。
于是去研究别人文章的逻辑。
“死囚实验”的逻辑线是:准备实验——来到监狱——征得同意——“切开口子”——犯人死亡——并未割破
这里最重要的反转是“水滴的声音”以及“并未割破的皮肤”,看到这里有一种惊奇,这种惊奇会让读者难忘。如果没有关注内在的逻辑,首先就给出了“水滴声”,故事就没有这种震撼了!
富兰克林进行大量的阅读、记录、整理,再进行创作,创作中有些逻辑模糊甚至遗忘,再进行研究记录,如此反复,各类逻辑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这时候,应该用这句话结尾:他经过刻苦训练,终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
五步:迁移运用一一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