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进教室,最后一排一个“大灯泡”立刻闪亮了我的眼。定睛一瞧,哈哈,原来是徐航!他一头秀发差不多剃光,变成了个“大圆球”。
我实在憋不住,就问他怎么这样大手笔地换了发型。他万般无奈,双手一摊:“哎呀,本来剃得就短,哪知道越剃越短……”在同学们友好的笑声中,我听不清他具体说了什么,只看到他的脸上写满了四个字:追悔莫及。
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变着法子安慰他:“其实这件事情也是蛮有趣的,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啊!”徐航摸了摸脑袋说:“我已经写了,这周的日记写的就是这件事情。”他双手一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于是,批日记时,我就格外期待徐航的文章了。果然,小家伙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记叙了妈妈和姐姐给自己理发的经过:原来母女俩先是给他搞了个“阿童木”的造型,徐航实在羞于见人,便“以死相拼”,最终剃成了现在的光头。哈哈哈,太有趣了,我提起笔来给他加上十颗星,以此来安慰他受伤的心,更是为了奖励他写出了一篇这样有趣的好文章。
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源自于生活。于是,每当写日记、写习作的时候,老师、家长都会带孩子走出去“寻找灵感”。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文章一定不仅仅是源自于生活,而是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最简单、有力的证据就是——我们人人都拥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成为作家呢?还有很多人拥有与作家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偏偏就没有写出来呢?所以,能在普通的日子里发现写作的素材,并将之记叙下来,才是真正“有生活”的人。
就像徐航这样,如果妈妈给自己剃了个头,却不满意,只是一味地在家指责妈妈无意中犯下的错误,那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有意思的文章来的。孩子只有在经历过痛苦、埋怨、挣扎之后,能冷静地坐下来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才能心平气和地进行写作。而写作本身,又是整理思绪、抚慰心灵的过程,于是在写作中,徐航一定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让自己的生活有迹可循。
学语文、写作文,其实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自然不会去敷衍、游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