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桂湘行(一)
——暑期记录之“游桂湘”
火山
受高中同学于总邀请,继去年十月去连州游后,再度随其车一起出游。八月一号下午,黄埔的巢老师邀请我们临时去他那里听音乐,恰好有一少年没准备好,我们需要等多他一天,于是先去广州邀请部分高中同学小聚。好几个广州的同学,也是踩着共享单车、坐地铁过来,如此风尘仆仆,友谊的魅力果然不减。
听音乐由中午到傍晚,接近傍晚时才有点油然的喜欢,看来现代手机对着,已经让我有点麻木,对音乐的反应如此顿胎。多年前,以为音乐矫情,实际看来是对自我表达的不太自信,导致一直隐忍着看世界看周围也看自己。席间举杯,看到这些社会活跃的栋梁,心里不免感慨。时光最终不留人,无论是否愿意,都是这样地趟过来了。有点自己的喜欢和意向,已经挺好,哪怕最后还要自我坚强、坚韧。逗留在黄埔一晚,再返回街口,再接上两个人,一起直奔广西桂林地区。
八月二号晚上,我们停留在恭城,沿途见到石灰岩山连绵,知道已经进入广西桂林地界。听同行的于总说,中央电视台曾拍摄报道过恭城的三庙一馆,这里的建筑具有一些文化元素、底蕴,仿佛我们广州从化区的县城好像是个简约线条的小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对比会伤害我对从化小城的观感、感受吗?也不算是吧,只是长期在小城坐井观天,见识到自身的一点无奈与贫乏。原来古代秩序的完备非我辈现在所能猜想,三庙一馆实际凝聚了文化、社会结构秩序的内容。只不过工具的运用以及生命的蓬勃推进,让这些文化随时光流转成建筑凝炼。怪不得一些进了中原的少数民族,最终被汉化,毕竟这是维护他们存在秩序的结构编排。今天互联网的纠缠进化,重新让人群和小众的界线模糊起来,谁能掌握到风口和路线上的节点?文化成堆,百花竞放,看谁最有持久的存在与影响力了。
桂林大榕区的刘三姐对歌台、阳朔文青创业氛围、漓江泛舟见识一个江边的溶洞,这些流影般的身临其境,人群文化相比商业氛围还有更大的包容与扩展。只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找到存在感,他们如此努力得到的张狂与呼号,能够让这个时代推动得多久和多远?有些返乡青年,已经用脚走路,说明追逐现代化的路途中,还有人不太愿意被潮流拖着走。3号傍晚我们到达桂林市区,在一桂林文学友的推荐,我们进了“小南国”享用晚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文才教育,无形渗透进生活圈子。文学友,推荐我们去看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我们选择去了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没有去,经过伏波山的门口时,见到伏波将军的威猛塑像,马援——伏波将军骑着高头大马剑指交趾,如此杀气曾经震动过越南如何?象鼻游兴、叠彩如画,见到了不少文化名人的石刻,其中见到邓拓的石刻文段不免感叹——文人思绪飞漫,多游思无渺,战时极端凝态,遇不合时宜多数遭到贬谪或杀戮,智慧隐存已经属于万幸。
网上查阅闻附近有一大圩古镇,原来是一古水渡,此水渡还存,远胜从化的龟咀古渡,关键是他们的古水渡还能使用,我们的古水渡已经失去了水渡的功能;岸边琳琅的商铺,依然看到当年贸易的繁华与奢华,时光荏苒现代交通发达,铁甲工具繁多,慢生活远去,人力下降,人类的精神解脱、休闲随之而来?
暮色苍茫,随时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