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这一事件过程中,赵、韩、魏三家灭了智伯瑶,平分了他的土地;赵襄子还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通“仇”)矣。”《战国策·赵策一》。
复仇的故事开始了。
豫让改名换姓,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乔装打扮使改变相貌,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他混入赵襄子宫中做杂活,因行迹暴露而被逮捕。审问时他直言:“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他忠勇可嘉,将他释放。
豫让在桥(后改名豫让桥)上刺杀赵襄子被擒,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桥》诗云: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唐 胡曾)
","�Et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