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父亲是一个面容沧桑身材寡瘦的邮递员,他具有极强的职业道德与精神,朴实善良,对于父爱的表达有些含蓄甚至有些笨拙,而他的儿子,则是一个天真善良的青年男子,或许因为同是男人的缘故,他们对于情绪的表达都极为含蓄,但整部影片,贯穿其中的,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容易为之触动的微妙情感,就是爱在不言中的沉默或是用行动证明的生活中最易忽视的深沉爱意.影片中导演用父亲邮递员的辛苦职业,及其陪同儿子继承自己邮递员工作后第一趟送信路上村民对他的态度,和自己因对该职业的熟悉对儿子进行指导教育,以及其对孤寡老人的细心关怀为观者塑造了一个热爱职业,享受职业,朴实善良的邮递员兼父亲形象,并且导演在该影片中大量运用儿子内心独白的画外音,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畏而爱之的情绪起伏,而其中不乏流露出一个青年男孩的天真色彩.
在该影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职业,爱意深沉的父亲形象,以及一个天真善良对爱的表达也同样含蓄的青年儿子形象,使影片达到了情感如溪水潺潺流淌却微妙变化的奇妙之感,而这种感觉也似乎更为贴近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父亲对情感的表达,以及普遍青年男孩对父亲的畏爱情感,及涉世未深的天真形象,而其中也很好的表露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朴实善良的对待方式,让现在的我们不经回想人和人的真诚情感.
影片一开始,用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以及整理信件的动作,向观者表明了儿子将继承父亲邮递员的职业,父亲因不放心跟随儿子第一趟送信之路,多个长镜头的运用,展现了送信目的地的遥远及艰辛,也似乎暗示了,父亲走过送信的慢慢长路,这不是单纯的行程长短,而是父亲走过的送信职业漫漫长长,流淌其间的,是对职业的执着,对淳朴村民的回想,儿子的第一趟,父亲的最后一趟,一种告别,一种开始,新旧交替,一种改变,而不变的是送信路上的点滴温柔,一路上父亲和儿子细说哪家哪户该注意什么,并在失明的五奶奶家中为其念信,一张白纸却在父亲口中成了信,这是超出邮递员范围内的职责,而这善意的谎言流露出的却是父亲善良的人格特点,因此儿子心中对父亲常年不回家的不解也有了解答,父子两陌生的关系也在这送信路上有了缓解.儿子背着父亲蹚水而过并在此儿子喊了一声难得的爸,运用正面镜头拍摄父亲面部特写,将父亲的情绪很好的表达出来,内心深处的一抹感动,没有言语,只是眼神及神情的展示,却让观者不难想象,一位父亲在职业与家庭中的抉择,对于儿子,或许父亲是有些愧疚的,在孩子童年中父亲形象的一度缺失,而换角度言之,对于职业他是负责的,他温暖的是其他更多的人,或许可以说是,他给那些盼信的人带来希望,舍小家为大家这一词用在这儿可能有些夸张,但其本质就是如此,而儿子在自己第一趟送信路上,也感受到了这些父亲的苦衷或是父亲不言的爱意,也让父子两的隔阂不断缩小,感情的微妙变化如涓涓细流在此涌上观者心头.影片还通过民族歌声,舞蹈,习俗渲染了湖北民族的特色,并在此父亲讲述了与母亲相识相交的过往,而儿子却说自己不想与山里女孩在一起,原因是不想让她们像母亲一样想念山里,在这里,又一次运用正面镜头拍摄父亲面部特写,同样没有语言,但眼神中,父亲又透露一种愧疚之感,或许是想到了自己对家庭的缺失.途中父子俩拉住绳索艰难的爬上了一个村寨,并从小孩儿口中儿子得知父亲在此摔倒过,再一次运用正面镜头拍摄儿子面部特写,展现了儿子的震惊与对父亲的心疼,小孩在对面山上说以后要采访父子俩,父亲却淡淡说了句以后没有机会了,流露的,是父亲对邮递员这一职业的不舍,或是对多年送信路上遇到的淳朴人民的不舍,一种不可言喻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歇息途中信件被风吹走,父亲紧张追信这一画面表现的,是父亲对职业的负责,也仿佛是对盼信人唯一希望的维护,这艰辛的送信之路,传承给了儿子,父亲才觉得踏实,不会让希望断送,而儿子也在这第一趟送信路上明白了这些.
整部影片的感情起伏如细水缓流,却一寸寸温暖了我们的心,深沉父爱,职业坚守,淳朴善良,维护希望,继承希望,传递希望,风土人情,一切细小又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感全都贯穿其间,交织而成的无一不是令人心头一颤的万般柔情,整部影片看似平缓,却让观众感受到了翻滚着的温暖,有时不必过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