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书的整体感悟
整体上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不同类型社区的运营方式,做不同种类的社区和做同一种类社区的不同阶段是都分别有不同的方法论可以借鉴。书中整体围绕着“三近一反”为核心去叙述社区的运营方式。“相近地理位置,相近爱好,相近年龄,用户的矛盾点”前三者是社区运营中比较通用的方法论,而矛盾点则需根据不同社区用户的属性去分别挖掘,用以激发社区的用户活跃度。
5月13日
【“全民k歌”应收增长受益于好友擂台及天极爱高价值的虚拟赠品等升级功能】
感悟:“好友擂台”的手段本质上是通过关系推动用户之间产生内容,这也是本书后续讲到的关系驱动的一个实例。能够通过此种手段驱动的社区一般都是整体氛围较好的社区。
【社交网络六大核心驱动力: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
感悟:之前认为六大驱动中会分为高级的驱动,比如关系驱动,荣誉驱动以及兴趣驱动,低级的驱动会是利益驱动。现在想想思考的比较片面。相对利益驱动来说,其他的驱动更节省成本,但是在业务的不同阶段。就应该用不同的驱动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要快速占领市场的冷启动阶段,利益驱动就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式。但也需要后续有手段去承接由利益驱动而圈住的用户。用刚需,内容,关系都可以,但需要在利益驱动的同时,去铺垫手段,以构建完整的业务逻辑。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用荣誉和兴趣驱动的例子
5月14日
【将图书分享给“好友”和“群”的次数,比分享到朋友圈的频次要高出不少】
感悟:作者将此例作为“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小圈子”,个人读后觉得不妥。两个场景下是有问题的,1、书本内容本就较为丰富,且种类较多,不同的书本对应不同的人。用户在分享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要分享的具体的人,因为用户在更早以前就给自己的关系做了分类;2、本身书本无论是付费得来的也好,还是免费得到的也好,相比音乐或者公众号文章之类的内容分享,分量都显得重了些。所以用户也不会偏向于将分量较重的内容分享到较为公共的区域当中去,这不符合用户如何处理自己手中资源的预期。因为分享到朋友圈,大多数是没有反馈的。就比如捐钱,一定是去到各个贫困山区,然后给自己立匾写报,而不是开飞机去大山里撒钱。两者获得的用户反馈是不一样的。
而更应该作为“三近一反中,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更容易变得活跃”的论据。
【许多子女居然是通过全民K歌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会默默播放孩子唱的歌并送花点赞等】
感悟:facebook被很多年轻人弃用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不同辈的熟人关系较多,微信当前朋友圈和部分群活跃的窘境也如此。
思考:不同辈分之间熟人(强关系)能够被互动和消化的内容的特征是什么?
5月15日
【衡量社群质量的三个标准分别为:成员之间互相结识人数、互动频次、相互之间信任程度】
感悟:此出作者举例不准确。前两个指标可以量化到数据,而最后一个指标没有量化到数据。显然三者之间不为并列关系,归为基本标准有些牵强。前两者已经可以反映一个社群的质量,最后一个更多是针对当前社群的整体的定义,再去衡量前二者的指标。且上述三者互相影响。
P057【社交电商某种程度上需要解决自身品牌货商品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扩散流动的问题】
感悟:拼多多是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低成本甚至亏钱的用砍价手段进行传播,然后用广告收益补足成本?需要研究一下
5月23日
P063-P084【社群成员角色被划分为: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
感悟:社群的产品和运营,其中角色部分分为以上几种类型人群。那么社群生存下来主要的关键点在于:
1.内容生产、分发及消费
偏PGC内容:全局意见领袖+局部意见领袖负责生产,局部意见领袖和连接者负责分发,普通人负责消费
偏UGC内容:普通人负责生产,普通人负责消费
2.用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全局意见领袖负责维护局部意见领袖的关系,局部意见领袖负责维护普通人的关系,连接者负责维护社群之间的关系
3.如何带来新增成员
内容生产者通过持续生产社群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连接者负责分发,普通人上升为局部意见领袖,扩大社群规模;
其他?
4.如何找到连接者
以直播为例,连接者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
如何让不同阶段或不同等级的社群都大概率保持生存,是否必要或如何避免社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6月3日
P089【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感悟:抛去工具型群组(工作交流群等),其余的群基本都尽量运营成长生命周期的群。因为用户之间产生越多交互,就越可能产生内容,消费等对业务有利的价值。而且关系驱动的群中,用户之间会有条线(多种场景)刺激用户产生交互行为。而事件驱动就只聚焦于事件本身,是效率驱动的产物。
6月4日
P090【用户加入社区的诉求有:问答求助、炫耀、寻找共鸣、分享知识和咨询、管理/维系关系、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感悟:不同的诉求其实对应了用户的不同需求驱动,并且也各自起着对社区不同的促进作用
片段:P093-P097【叙述了知识星球四次产品调整的方向】
感悟:知识星球的模式筛选出来有几个标签化特征:
管理者角度:有KOL、有帮助用户管理粉丝+获得收入的功能(利益驱动)
用户角度:用户付费意愿强、内容值得付费、内容有排他性、神秘性、用户有强烈归属感
而从直播的角度来说,直播的用户和管理者标签都是有以上需求的。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主播/管理员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粉丝,用自己的一些其他内容,维护自己的粉丝粘性。而且也明确了直播中管理员的身份是以管理的角度去衡量的而不是以付费的角度衡量。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收入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看直播的用户部分付费意愿非常强,部分是非常弱的。然而如果建立在用户对某个主播感兴趣的基础上,知识星球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让这些不愿意付费的用户进行付费,因为是实实在在得到了信息,而不是进行打赏然后被无视。而且每个主播的圈子相对较集中,主播的私生活也是很多人愿意窥探的。比较符合排他,神秘性以及强归属感的特征。
所以综上所述,直播的粉丝团有机会发展为更上层的小密圈付费模式,进而帮助管理员获得收入,帮助主播获得粉丝粘性,帮助用户获得主播的其他消息,帮助平台以虚拟礼物之外的购买信息的方式获得用户收入。
6月5日
P131【用户更关注和自己类似的群体,因此更容易受到这以群体的激发,也更容易在过程中受到激励】
感悟:在设计比拼或者进阶的产品时,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将比较的范围缩小。比如自己的本周进步以及和自己差不多群体的比较。比如说付费等级,一个从头到尾的通榜显然没有我超越了xxx,或者我还有多久进阶到下一等级有吸引力。其实本质上是给用户一个玩下去的理由。
P139【蚂蜂窝激励用户产生更优质内容的手段,是在首页推荐优质的内容,以期得到更多的反馈。而作者本身则晋升为更高级的精选作家】
感悟:在设计粉丝团中,可通过两方面来设计晋升机制。一个是对于已经做到头部的管理员,可以给予其进阶到付费用户圈的权利,并给予其一定权限。这样该部分用户则会转变为付费用户圈和非付费用户圈的连接者。得到了低位的提升。第二个是对于粉丝团本身,优质的粉丝团会被推倒首页进行曝光,让团体内的用户看到自己努力的收益。得到荣誉自豪感的反馈。并且可以设计粉丝团本身的等级,青铜,白银,黄金等。让用户本身为自己的粉丝团名誉去拼搏。(需首先确认每个阶段主播的活跃(付费/时间)粉丝数量,来制定某些数值上的标准)
6月9日
P166【如果利益能和用户希望塑造的形象、想要维系的关系和想表达的诉求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能量。】
感悟:目前日常中经常用到的红包场景有:外卖、线下支付买单、打车、支付宝/其他集卡。但是红包分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分享到群里或某个人会打扰对已有的微信群关系产生打扰。梳理一下一般微信群的种类:家庭群、同事群、工作相关朋友群、同学群、某些社区群、亲密朋友群、一些课程群(健身or其他技能)等。那以上红包的场景,至少在我的体验中没办法分享给以上任何一个群。因为以上所有红包都会暴露自己的生活动态。而且会影响到群内的正常交流(虽然很多群都没有交流)。至于我本人来说,最可能分享的是不那么熟且人数居多的社区群。
由以上场景出发, 假设在微信类似于我的用户达到了30%。那么从两方场景出发,用关系承接发红包给自己塑造的人设。1、从红包的场景出发,可以给予用户一些分享红包的理由。比如,告诉父母不要担心,今天我点的外卖很好吃。以及,让时常出来聚餐的朋友知道某一家很ok,且下次可以一起使用优惠。去机场打车给父母发一个平安红包,以及给要见的人发一个我们将要去吃饭的地方的红包(美团做打车的场景,以及滴滴做除出行外其他业务的场景从这里可以产生一个
6个连接);
问题?2、从被分享渠道出发,防打扰这种场景是否可以支撑起一个产品。
6月13日
P175-P192【关系驱动】
感悟:关系驱动对用户心理门槛较高的消费产品,3C或者互金产品预期要远超消费心理门槛较低的产品
P201【并不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中互相加为好友就可以确定他们有“关系”,这很可能仅仅是“噪声”】
感悟:控制用户的有效社交关系,用产品/运营的手段帮助用户去筛选也是需要的。进而才产生深度的互动行为
P219【规模壮大了以后,社区不可能再产生新的主流群体和KOL】
6月14日
P240【强运营使用于人群范围明确的社群及社群诞生早期】
问题?粉丝团应该属于人群范围明确的社群,但是否强运营还拥有其他的属性。且粉丝团的强运营是交给粉丝团内的用户强运营,平台为其提供能够强运营的工具。
P258【强运营:事件驱动型、浏览型、陌生人型、关系不平等型、社区圈子型场景】
感悟:粉丝团属于弱运营(关系驱动型、互动型);强运营(陌生人型、关系不平等型、社区圈子型)
所以依据以上属性需确定不同的运营和产品策略(结合实际看)----前期帮助其产生社群文化(仪式感、背景、梗、归属感、虚拟关系)----给用户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