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光明日报一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的文章,针对当前“饭圈文化”中的畸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但因为其引用了跟肖战有关的事件作为论据,所以被很多抵制肖战的人用来大做文章,由此“227事件”和肖战粉丝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同时“饭圈文化”也再一次被放到了人人喊打群起讨伐的舆情之中!
今天,仔细读过这篇文章,也顺便读了几篇平台推送的其他作者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发现:
首先,我们大可不必以此为肖战本人定性
其实这次并不是光明日报第一次发表或转载关于“饭圈文化”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拿明星事件作为论据,比如2018年9月光明日报也曾发表“饭圈文化,以爱为名的情感绑架”,文章中提到某明星的“skr”事件。2019年4月该报转载“饭圈文化,蜜糖还是砒霜”的文章中写的是B站“ikun”事件(源于北京日报),而这次提到的是“227”事件。无论是哪篇文章,都没有对明星本人进行定性,甚至没有太多笔墨集中在明星本人身上,反而更多针对的是粉丝行为和“饭圈文化”中一些畸形的不健康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这样的文章,对现在盲目追星的年轻人有很大的警醒和提示作用,是对当下网络文明的一种反思,我认为哪怕不追星的人也值得去看看。
第二 文章中讲到的“造神”式追星恰好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缺失
文中提到的一点“作为追星主要群体的年轻一代比他们的长辈更加孤独…但对于“原子化”的年轻一代来说,追星往往成为了令这种“孤独感”爆发的窗口。”
作为家长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以前也写过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追星的文章。孩子最害怕的是孤独,最需要的是陪伴,所以我觉得最理想的追星方式就是“陪伴式追星”,跟你的孩子一起追,去了解你孩子喜欢的那个明星,和她一起讨论偶像,让她追星的过程中得以窥见生活的美好,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这样的过程能让你的孩子减少孤独感,从而更能理智的看待追星一事。
第三 社会对于明星产业链的规范和娱乐行业的正当竞争才是减少“饭圈文化”危害的根本
回想我们没有网络可言的小时候,我们也追星,一盘卡带,全班同学传着听,每人都有个笔记本,请同学把他喜欢的歌星的歌词抄在上面。那时候我们不用为哪个明星站队,也不用辛苦的每天惦记着为他打榜做数据,更没有什么买代言氪金的说法。
在今天,国内已有自己较为完整的明星产业链,从造星到追星,有着各种资本运作,也正因此,很多追星的行为沦为资本收割的“韭菜”,明星和粉丝都同时在被资本与利益压榨。
当流量而非作品成为衡量明星价值的重要标志之后,娱乐公司只顾着营销明星,明星很少有时间去打磨自己,而追星就逐渐变成了粉丝的一种负担。
快餐式的制作流程,流水线似的造星方式,让娱乐圈的好作品越来越少,从而也让“饭圈文化”越来越偏激,以至于粉丝只能一味把重点放在明星本人身上对其作品的关注却越来越少。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883094-62f965ad2a1686ba.jpeg@wm_2,t_55m+5a625Y+3L+ankOW6j+iogOiogA==,fc_ffffff,ff_U2ltSGVp,sz_13,x_9,y_9?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第四 “饭圈文化”的畸形发酵跟一些自媒体的导向分不开
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重视新媒体对舆论的正向引导” 一文中,这样写道:
舆论是民意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社会政策的调整和制定,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媒体的议题、偏见、导向会对公众产生极大影响。人们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的了解和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和传播方式。
遗憾的是,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作者对于时事的报道,注重的不是事实的客观真相,而是更在意向别人传递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与看法。
有网友这样调侃过现在饭圈的媒体导向:吃瓜群众表示很累,这些年来,你们一会儿这样引导我们,一会儿那样引导我们。我们跟着你们忽东忽西,忽南忽北;你们说骂谁我们就骂谁,你们说抵制谁我们就抵制谁……我们这辈子就没几次是自己真正走过路,但世界观已经历了几次的推倒重建,我们真的太累了。
有人这样描述畸形的饭圈自媒体:资本下场,YXH负责带节奏,职黑负责引战,于是大v“互撕”,各圈层纷纷站队,好事者到处撒链接,路人满头问号吃瓜,平台只负责计算流量,那些真正为真相而来的网友只能对着手机摇头叹气
试问,如此混乱的舆论导向如何能产生正常的”饭圈文化”
写在最后
其实我本人喜欢肖战,也因为肖战的缘故得以第一次近距离的窥见所谓的“饭圈文化”。
但撇开“饭圈文化”,单就追星来说,其实是件挺美好挺单纯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其实指的就是偶像的力量,虽然不见得每个明星都能称之为“贤”,也不见每个人的偶像都是娱乐圈的明星(比如我的偶像就还有艾伦图灵,袁隆平院士等等)。既然被自己当做偶像,那肯定是要从他们身上看见闪光点的。偶像是什么,借用《家有儿女》中夏东海的一句话 “偶像应该是你们一生的榜样,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给你们鼓舞和信心。如果偶像不能长时间地在精神和信念上给你们帮助和支持的话,那就称不上是偶像。”所以,同样是追星,有些人追成了十项全能,有些人追成了骂街泼妇。有些人在追星中不断提升自己,有人却在不停的挑剔贬低别人。
所以,倡导理智追星,还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帮助小朋友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是一味的从明星身上去找原因,明星本身不是原罪!
最后的最后,一点小建议,“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一文中关于“亚非文化”博主的事件描述并不完整,感兴趣的朋友,指路另外一位百度ID为“航行在路上85”的作者文章!谢谢大家关注!
(文中会引用到几位网友的观点,如有侵权质疑,请@本人立删!抱拳,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