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生起,我们便以个体存在,即便在出生前,和母体相连,也有着独自的小世界。小时候我们以为世界和我们是一体的,我们看到的知道的和别人是一样的。慢慢长大才会意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叠加主观的意识和思维构成的。换句话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因环境差异,我们的世界也许相去甚远,也许相似却不尽相同。共鸣便是世界的相似之处。
我们有亲人、朋友、爱人,却依然无法改变我们是孤独的存在这个事实。因而,许多人终其一生想寻找soul mate。一生之中,大多数人会陪我们走一阵,若是幸运,能遇着个把人能陪我们走完这一生。即便如此,这些人也许未必能填满我们整个灵魂。
我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从未想过这些问题也依然过的很好,比如我的父母,他们辛勤工作,努力过好每一天,看着我长大,盼着我结婚生子,再看着下一代长大,简单而富足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理想。我认识一些人,循环往复地过着这样的生活、工作,也许工作并不十分如意,柴米油盐的生活充斥着鸡毛蒜皮的小争执,也会抱怨,却依然这样过着,就像生活本就该如此。我也认识一些人,煲剧、聚会、发自拍、晒美食、晒旅游,看似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也不是不好,只是恐怕我过不成这样的生活。罗胖在【逻辑思维】里面说时间是人类社会最后的稀缺资源,我倒觉得因人而异,缺少了意义的人生,几十年日复一日的生活,是否太过漫长?
许多人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我也想寻找自我,想活得更清醒更有意义一些。可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分不清自我究竟长了一副怎样的面孔。我学心理学,起初的动机很单纯,看了几部电视剧,觉得里面的心理学家很酷,可以看穿别人的心思。曾经想了解别人,不知是缺乏天分还是缺少努力,结果并不成功,后来想了解自己,最后发现谁都还不了解。
自我追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或许我们需要读很多书,先人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思考。大学的时候看过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最好的自己,大体是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如何爱自己、爱我们所爱的人,为自己的快乐和人生负责,也要去拥抱挫折与阴影。虽然知晓了这些理论,扔不知该怎样去实践。
我们要多出去走走,不然就会以为眼前的就是这个世界。确实,马克吐温也说过,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自然不走心的旅行也不过是从我们待厌了的地方到别人待厌了的地方去走马观花一番。带着爱与期待的旅行,相比会经常不少。
或许我们要见很多人,带着平和与宽容之心,去结交新的朋友,去听听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还将继续孤独,直到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