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
前天早上开车去听讲座的途中,接到苏磊的电话,约了中午在我常去的一个咖啡馆一起吃饭讨论某个问题。中午到咖啡馆坐下的时候,才发现苏磊还约了另外两个人,陈厚和彭皓,原本都彼此知道名字但不熟,但几个小时聊下来,不熟的也熟了。
人生总有很多看似不经意的意外,比如,像我这样加了狂多群但几乎从来不聊天、不评论、不主动勾搭别人的潜水员,有一天也会被别人从水里挖出来。从“网上见过很多人聊天",变为”在现实中和不少人聊天”。而于我而言,这个切换的节点是苏磊。
认识苏磊是因为去年机缘凑巧加入了同一个大群,那时候他在群里非常活跃,而我除了发文章之外不做任何别的事情。当时我每天朗读一段《Principles》已经读了六七十天,觉得很有收获,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征集别人和我一起读《庄子》,拉了十几个人建了一个小群,里面包括苏磊。《庄子》的计划比较失败,但是却因此和苏磊熟悉起来了。
开始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都在写公众号,都有一些每天坚持的习惯,并且都喜欢行动大过于等待。而到后来在线下见面后才发现,苏磊是一个超级链接,认识他你就认识了一大群人。我先生曾经评论他:连你这种从来不说话的人都能跟他熟起来,估计就没有他不熟的人了。
然后想了想,确实,我所有的朋友似乎都比我更活泼。可是我真的没说话吗?不,我只是用写文章代替了说话而已。
从去年9月开始写公众号到现在,留下来的文章有91篇 。最初的期望是学会独立思考和记录美好的事情,结果最大的收获,却是认识了很多人,和我原来的世界不一样、却又真真正正立体存在的人。如果我在写的同时,对方也在写,那么互相了解就变成了一个特别简单的过程。看完一两篇文章的时间,你就能判断对方是否和你有共同点,他身上是否有你感兴趣想了解的地方,他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始写公众号之前,很长的时间内我都将”学会独立思考“当成自己的一个目标,却又找不到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而当我写到第九个月的时候,别人问了我一个很有诱导性的问题,当我回答完那个问题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如果放在以前我肯定会顺着别人的思路说下去,而现在,终于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好不容易。
回过头去翻自己最初写的文章,半数以上的内容只能称为”小结“而不是文章,有太多内容再去看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惨不忍睹“。而至于观点不客观、论据站不住脚、排版很凄惨、内容很枯燥......之类的更是家常便饭。一天一天的变化很不明显,但十个月之后的现在,当我看不过去以前写的东西时,至少说明我在往前走。
写作课的中间,老师说:看似和写作无关的行业,其实你更应该学习写作;有时候主动的事情不一定有结果,反而被动的事情才有意外的结果。
持续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必太盯着结果,说不定哪天,意外的回报就到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