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拿起宜家的塑料小矮凳套在头上当帽子。儿子见到了觉得好玩也拿起另一个凳子套在了头上。两个孩子头顶头,用椅子帽互相顶撞。本来是玩耍,却不小心发生了意外,儿子的鼻子被撞,疼得大哭起来。
我没有责怪女儿,也没有和她说什么,但在观察她的反应。她怪弟弟是自己撞的,然后起身走开。我看见她去厨房拿起锅子,打算做奶酪火锅。
成功运用积极倾听
儿子哭闹着,用小手捶打着前去安慰他的人。孩子爸爸见状,安慰了两句后开始命令孩子去睡觉。没有人能处理好两个孩子因为这件事引发的情绪,因为这需要爱,以及更重要的是需要技巧。
正在这时,我发现儿子流鼻血了,于是想先帮他处理。我故意大声说,啊你鼻子都流血了,看起来很疼的样子。儿子抓起蹲在他面前的我的手,推来推去,甚至用全身力气撞我,露出讨厌和生气的表情给我看。
谁关心他,他就会冲谁发脾气,看起来让人费解,让人觉得他脾气古怪。但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好生气。这时我只要认同他,让他知道我明白他的感受,几分钟就能搞定了,实在是非常地简单。
当我在接受儿子情绪的发泄及给予他积极倾听的时候,女儿多次喊我,说关于“起司火锅”的话题。起先我都一一回答她,但是她越喊我,我越来越感到烦躁。我开始感到无法接纳她了。
这件事发生后,女儿先推说不关自己的事,然后将自己置身事外做别的事去,再是知道弟弟流血后冷漠的表现,以及在我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断插话打扰我。因为她的这些表现,我的情绪也出现了问题。
很快儿子已经被安慰好了,破涕为笑。我决定要跟女儿谈一谈这件事。
失败的——我信息
我跑到厨房,告诉女儿,她的冷漠表现让我很失望,质问她为什么对弟弟没有同情心。女儿强调不是她的错,是弟弟自己撞的。几个轮回后,女儿气呼呼地跑开,躲到沙发上躺着不说话。
这时儿子跑到我和他姐姐之间说:我已经好了呀,不痛了呀。我心想,看他多好哄多懂事啊!他的意思是,你不要再怪姐姐了。我感到女儿还不如她弟弟懂事。
我感到很难受,有一种非常大的受挫感。我也觉察到刚才的谈话非常无效,包含很多指责。女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拒绝沟通的架势。我有一种欲望是继续向女儿宣泄自己的情绪,还有种欲望是重新开启更好的沟通方式,我站在她面前,犹豫纠结,两种欲望不断缠绕。
非常必要的自我修复
大约站了1分钟,我掉头走向离客厅很远的厕所,关起门哭了起来。我需要一个地方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些受挫感、无能感、不被理解、被冷落、以及悔恨的感觉。哭,的确能释放情绪。
一会儿,儿子四处找我,喊着妈妈你在哪儿?我嗯了一声回应,他打开门把头伸进来问:妈妈,你在干嘛呀,我已经没事了呀。我说我有点点伤心。他看到我后,把门关上退了出去。
我打开水龙头,洗了个热水澡,让自己放松一下。我的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开始思考女儿的种种反应的缘由。我想起了父母权威对孩子的十二大影响。对女儿来说,她并没有得到像她的弟弟得到了的,很多的理解和倾听,这样对她是多么地不公平。
再次开启——面质和积极倾听
我洗完澡看到了坐立不安的女儿,我对她说,我想在合适的时候和她再聊一聊刚才的事情。她说随时都可以。我们来到我的房间,盘腿坐在床上。
我尝试面质,我告诉她,因为弟弟和她之间的事情发生之后,由于她走开了,我不得不耐心安慰她弟弟,我觉得对我不公平。我还说,当我看到她没有关心受伤的弟弟的时候,会想起别人冷漠地对待我时的很失望的感觉。
女儿告诉我当时的具体状况,说弟弟撞到她时,她没有动,所以是弟弟撞了她。
我说原来是这样的,问她是不是很怕妈妈爸爸因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责怪她。
女儿点了点头说是的,因为每次与弟弟有冲突时,外婆奶奶都会责怪她而不是责怪弟弟。
我说,这样你觉得很不公平,这会让你觉得爸爸妈妈外婆奶奶更爱弟弟一些是吗。
她回答说是的。我用低沉的声音:嗯、嗯,表示我知道了。
我说我想知道,当她得知弟弟受伤流血时,心里是什么感觉,因为我没有看到她的反应。
她说有些害怕,和同情。
我问是害怕自己被家长责怪,以及同情弟弟受了伤是吗
她说是的。
接着我给她提了个要求,说希望她和弟弟有矛盾的时候,能由她自己来解决和弟弟之间的事情,我不想不得不参与她和弟弟之间的矛盾。
女儿说,每次弟弟哭得太厉害,总是怪她和打她。
我说,是的,弟弟是这样的,脾气很大。但是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不管弟弟说什么,只要认同他的感觉就行了。比如:噢哟,很疼是吗,真的很疼。
我们聊了一下关于怎么哄弟弟之后,女儿说她坐着感觉很别扭。我告诉她,和妈妈说话的时候,想什么姿势都可以,比如现在在床上,如果觉得躺着更舒服,躺着说也行。
女儿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以前你都叫我坐坐好?我说妈妈以前不知道,原来坐着不舒服是那么得难受,现在我知道了,坐久了不动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我现在希望你感到舒适一些。
可想而知,从前那个对“坐姿”都有要求的我,是多么爱运用权威了。在责怪没有同理心的女儿的时候,自己对女儿同样没有感同身受地接纳她。也许女儿现在不如儿子显得乖巧懂事,但是我有信心,在积极倾听和第三法持久地被运用在家庭教育之中后,终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