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该写本学期第一次大作文了。作文的要求是“写出人物的特点”。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2017年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初中语文经典优质课展示中,向浩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
那一次,在宁波大学,我上了一节展示课,之后就是向老师的这节写出人物特点的作文课。
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博人眼球的活动,也没有形式新颖亮点频出的任务,更没有与时俱进时髦热闹的情境。向老师与学生如话家常般闲聊,聊最喜欢的老师,聊这位老师的故事,聊这位老师的精神气质。聊着聊着,选材一步步精准起来,思路一点点清晰起来,语言也慢慢地生动起来。当时,我坐在下面,听着这节朴实无华的课,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愧是大师的课!这,也是我喜欢的课。
记得,我很佩服的一位校长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可复制、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才有价值。深以为然。
回到学校后,在我的课堂,我全然复制了向老师的这节课。当时有几个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关于郭老师(当时班里的数学老师)与孩子们的故事,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记忆相互碰撞,彼此启发,从深深浅浅的记忆大海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从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到后来可写得太多了,跨越式的进步,让孩子们有满满的成就感。
那真的是一节特别成功,甚至可以称得上精彩的一节课。
今年,看到这个作文题。想起向老师的精彩,也想起我复制向老师呈现出来的精彩。
我以为,那么多年,笔耕不辍的我,一定会把那节精彩的课记录下来。也许在新浪博客中,也许后期我也整理过,放到简书里面了,也许我手写过教学流程放在我一大袋笔记里了。这一块记忆变得模糊且混杂。
于是,我先上新浪博客。完全没有想到,成功登录后,发现一堆类似于广告的文章,博文目录上显示还是几百篇文章,试着打开,却出现“博客内容,须本人方能阅读”,我都登录了自己的账号,难道我不是“本人”?几百篇文章啊,去哪里了?
我又在一堆故纸堆——手录教学设计中查找,办公桌上铺满了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有的是钢笔写的,有的是水笔写的,有的红色,有的蓝色,有的黑色,还有铅笔画的板书。找得我眼睛生涩,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这节课。
最后,我不得不放弃。
也许,当时就没有记录吧!
无奈,我只能绞尽脑汁地回忆课堂流程,大致框架有,细部设计已不记得了。
哎,看来,这个好习惯,我没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有很多漏洞。
谨记:细致、勤快、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