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爆炸的年代,静下来读书认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选对一本书,可是未必就是适合现在的你读,就变读了也不一定能懂多少。
读过福尔摩斯的人,应该印象都很深:福尔摩斯经常强调“观察”和“看见”的区别。
有一次,华生问福尔摩斯,咱俩形影不离,可为啥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真相?福尔摩斯说,因为我总在观察。
华生说,我也观察啊。福尔摩斯说,那好,门口那楼梯你也天天走吧?一共多少级?华生说不知道。福尔摩斯说,是17级——你只是看见,我这才叫观察。
其实读书和学习的区别也类似。按照阳光喔生态语文学习系统,读书,只是接收信息,是吸收系统;而学习,是要把新接收的信息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次对接,是处理系统。
最好的对接方法,就是像福尔摩斯那样,进行一次输出。由吸收系统到处理系统,最终落在输出系统。譬如福尔摩斯看见楼梯,然后输出一次对于这个楼梯的描述,比如一共有多少级。
读书也一样,读完了对人讲一次,或者哪怕只是写下几个字的读书笔记,也是更高效率的学习。
所以,看见≠观察,读书≠学习。前者是经过,后者是经验。真正得到的,是对经历的人和事及知识的提炼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东西。
其实,我们无时不刻的在观察,只不过我们会选择性地去忘记一些“ 不重要”的东西。我们想要有丰厚的回报,那你就必须经过“吸收-处理-呈现”三个生态学习阶段,现学现卖经常进行高效的输出、外化和呈现。
每个人每天都能接收到很多新信息,能记住的5%可能都不到,能融入到我们的知识架构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效学习,不是靠脑子,而是靠方法——眼睛看,耳朵听,用手记,用嘴说,用笔写。最好的学习就是调动一切能调动的感官。
通过调动感官博览群书,大致建立自己的知识骨架,书读得多了,慢慢清楚了自己想要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找这方面的书籍精读、咀嚼、吸收、内化,将信息化为知识,填充进自己骨架里,形成血和肉,满满的改变就是从内到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己的思维模式也会慢慢形成。
最重要的还是将信息化为知识,这需要你去做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去理解到更深层面的东西,不然可能只能永远浮于表面,碰不到精髓核心。
那么,如何要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缝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架构中,有几种很好的方法:
第一,行动。按照金字塔学习理论,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进行行动的实际应用;比如说,教是最好的学,教别人可以达到90%的学习效率。
第二,写作。通过写作可以倒逼输入和思考,用输出促输入,用外化促内化。
第三,讨论。这就需要一个共同学习和爱好的圈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大家互相质疑,互相提醒,互相督促。
我念大学时宿舍里有一个读书讨论的小圈子,自己敬佩的老师有一个读书讨论的小圈子,我是削尖了头都要钻进这个圈子的。
现在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