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词汇释义:
1、第一个道:老子给它的定义是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无形无质的内在逻辑、规律、关联、条件等等不可一言所能概括的,不可一名所能代指的概念集合体。它不仅包括物质范畴,还包含意识范畴。俗话说“蛇有蛇道,鼠有鼠道”,“盗亦有道”,就是说各自有各自生存的办法,各自有各自的行事规律,各自有各自的技巧。这里的“办法”、“规律”、“技巧”就是“道”的一部分。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也各自有各自形成、运行、消亡的成因、规律。这也是“道”。
2、第二个道:是名词作动词用。含义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句话概括:规律是可以被发现和利用的。插句题外话: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距马克思写出《1844经济哲学手稿》早2400余年。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能发现并写出这么本质的观点,其高明与伟大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可想象的。
3、非恒道:说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是自然演化或人为干预的结果,道的产生也有其“道”。是告诫人们不要迷信“道”。做事也好,研究也好,学习也好,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谨慎,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4、第一个名:是指我们发现的“道”,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对他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这个“名”。
5、第二个名:同样是名词作动词。代指、代称之意。说我们发现的概念、看法、理解可以用来指代某物某事,用来给某物某事命名。
6、非恒名:这个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变化的。一者,你的观察不一定就观察到了本质;二者,即使你观察到了本质也不一定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三者,你看清楚了本质,准确表达了,尴尬的是道也是变的。
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大多偏向于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不评论谁对错,居士只写自己的理解。刚才谈论了命名的问题,现在老子讲“天地之始”命名为“无”,“万物之始”命名为“有”。这是在对一个概念进行命名。这是一个关键点,这是最底层思维,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计算机语言中的“0”和“1”。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像yes和no一样互相否定,这里的无和有是互相发展的。老子的“无”、“有”的定义及意义,居士推测是借用《易经》的“阴”和“阳”。大家先不要讨论这种理解对错,请先记住两个概念:无、有。这两个概念会在道德经后面的篇章中经常提到。尤其是“无”,提到的频率极高,在后面的篇章中不应该将“无”理解成现在意义上的没有、不等否定词。如“无为”,如果理解成“不作为”,那整部道德经将被带偏,趋于消极。居士对无为的理解是:作为于未开始,作为于未发生。证据是:孔子作为老子的“弟子”、“学生”,儒家能提出“防患于未然”的概念,难道老子会倡导“无动于衷”?
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断句居士的理解同样是“无”“有”,而不是“无欲”“有欲”。欲者,奢也,过多之意。细读整部《道德经》老子提出“有欲”的可能性不大。妙,玄妙,奥妙;徼,方向、边界。居士对这两句的释义是:常常抱着探究天地之始的态度去发现事情形成的原因;常常抱着探究事物可能发生的态度去观察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极限。
9、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同出,指出于同样的观察“道”的目的,异名指不同的方向。一者向上溯源,一者向下觅踪。成语来龙去脉,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玄,远也,引申为深奥,不可捉摸。玄远深不可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的来龙去脉去了解它。随便举个西瓜说明一下:小区门口围了一圈人,你很好奇,那么多人围在一起干嘛呢(常无,不知道这么多人围着是做什么)?怀着吃瓜群众的好奇之心挤进人群(一探究竟,围着这么多人,发生了什么?对我会不会有影响?)。我去!卖西瓜的!
10、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刚解释过,但这里可以理解为名词作动词;妙,奇妙,奥妙,和玄意思差不多。玄、妙在《道德经》里都有代指道的意思。门,解释为法门,方法、诀窍。
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是可以被人们观察和利用的,但不要迷信你所观察掌握的“道”,“道”是会发展变化的;名称也是可以用来代指你所观察到的“道”或者万事万物的,但是名称也是会变化的。我们把天地万物还没开始发生的状态,定义为“无”;我们把已经发生的事物,定义为“有”。所以,常常抱着探究天地之始的态度去发现事情形成的原因;常常抱着探究事物可能发生的态度去观察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极限。这两种方式虽然名称和方向不同,但都是为了发现事物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的“道”。如果常常用这种方法,穷极疑虑,打破砂锅问到底,去观察事物。那么你就找到事物发展的(道)的诀窍了。
则渊居士言:
《道德经》第一章给出了两个定义和一个方法论。两个定义:天地之始名曰无,万物之母名曰有。一个方法论:玄之又玄。这个方法论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之论。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难道不就是“玄之又玄”?掌握了这个方法论,再加上你一副聪明而勤奋的脑袋瓜,于学习、于工作、于生活,难道你还会有什么学不会的知识?还会有什么做不好的工作?想不明白的生活之道?这难道不是先贤老子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做事哲理和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