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天,尤氏在贾珍处发现一枚碧绿玉簪,心生疑惑,丫鬟们说像是贾容媳妇的。为了证实,她把秦可卿的丫鬟宝珠叫了过来。
2 宝珠来后,尤氏问:“平日里是你伺候奶奶梳头吗?”宝珠回道:“一直是奴才伺候奶奶梳头。”
3 那你可认得这个玉簪?”宝珠回答:“是我们奶奶的。”“不会看错吧?”“不会的,我整天摸它,只是我们奶奶说已经丢失多日了”。尤氏挥手让她走了。
4 宝珠回去后,好奇地跟秦氏说起这事。秦氏恐惧地瞪大了眼睛:“那簪子呢?大太太没给我,又收了起来。”
5 旁边的瑞珠吓得面如土色,宝珠问她怎么了?可瑞珠死活不肯说。
6 天黑了,宝珠发现瑞珠不见了。四处去找,发现瑞珠在园子里哭泣。宝珠劝她把心里话说出来,别憋在心里。瑞珠说:“上次宴会,咱们奶奶到天香楼更衣,让我送衣服过去,我到了门口,听见里面有男人的声音…”
7 我细听,发现是咱大爷的声音…
8 又听咱奶奶说:“你拿我的簪子做什么?…”大爷说:“留个念头吗。”奶奶又说:“别,别…”,听到这儿我吓坏了,回头就跑。
9 慌乱中,我碰倒了一个花盆,大爷衣衫不整地冲了出来,他凶狠地瞪着我:“是你呀…”
10 瑞珠说:“我本想靠嘴严蒙混过去,谁知又出了簪子的事,看来我是死定了”,两位受惊吓的丫头抱头痛哭,回去后,又发现她们奶奶不见了。
11 原来秦可卿知道自己与公公的私情已经暴露,无脸偷生,自己来到天香楼自缢了。
12 贾珍得知秦氏身亡,捶胸顿足,悲痛异常。决定要大办丧事。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请一百零八禅僧,九十九道士,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大办秦氏的丧事。
13 贾敬闻得长孙媳死了,自己不肯沾染红尘,丧事全由贾珍作主。贾珍见父亲不管,更加恣意妄为,宁国府一片素白。
14 薛蟠送来上等檀香棺木,说本来是给王爷预备的。值千两银子,只收了些运输费用。贾珍感谢不尽。
15 贾政提醒说:“此物恐非常人可用…”贾珍哪里肯听,他恨不能自己替秦氏去死。
16 忙乱中,有人来报,说秦氏丫鬟瑞珠因秦氏之死,撞柱而亡。不知内情的人皆为她称叹。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
17 一会儿,婆子又代宝珠过来,宝珠痛哭不已,说甘愿做义女,誓担摔丧架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传下话,从此称宝珠为小姐。
18 贾珍因想着贾容不过是个监生,写在灵幡经榜上不好看。早有大明宫掌宫戴太监来上祭,赶忙迎入。
19 贾珍把戴太监让到逗蜂轩喝茶,顺便提起想为儿子捐个官。戴太监会意:“想为葬礼上风光些?”“老内相所说不差。”戴太监说:“巧了,有两个缺位,刚刚有人捐了一千五百两银子,还剩一个。既然是咱家孩子,就提供一份履历吧!”
20 贾珍当即让人取了一份履历来,戴太监过目看了看,就让贴身小斯收了:“送与户部堂老赵,说明儿我拜访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填上这履历,我明来取银子”
21 戴太监告辞时,贾珍问:“银子我是送到部里,还是直接送到府上?”“送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一千二百两直接送我家里就行了。”
读后品评:
这一册主要讲了讲了“爬灰”和“捐官”两件事。我们还是着眼于文化尺度来“俯观”一下,与西方陌生人构成的城镇工商文明不同,我们熟人社会的农耕文明讲的不是“契约”和“法律”,而是“人情”和“道德”。
好处自然是“种内竞争”弱,社会更容易和谐,至少在信息很不对称的等级社会中,表面更和谐,对言路管理更有“层次”。但缺点是,道德讲“应该…”,一旦觉得能瞒得住,也就有了更大的变通空间。爬灰让世人不耻,女方基本没有活路,也就有了天香阁的一幕。
讲人情,也不白讲,该使多少银两也都“有价可循”,典型的腐败就是“捐官”。反腐的今天,此现象也不罕见。
以德治国的社会里,收获金钱得到的是“利”,按经济学必会有“效益递减”。而收获权力得到的是“势”。日后必然“效益递增”,因而,舍钱财而得官位,就如同牛顿定律一般。是可以有“数理依据”的。
要去除农耕文明的糟粕也不容易,但从西方老师那里学来的“竞争”似乎“比西方还西方”。我认为品到这一点比传统“红学”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