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傍晚,我从沙发上爬起,盘腿坐在沙发上,腿上放着一本《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已经一个多月了,却还只看了个前言,这次回娘家,特意带上。
还是得从头看起,前面的已毫无印记可留。翻到序言:“你在90%的时候都会'偏离轨道',那又怎样?”刚想生一翻感触,抬头,距离两米开外,桌边的小唐又在不务正业偷看《斗罗大陆》了,这已是第二次被抓。许是他心里也不踏实吧,转过头来偷看我,刚好与我的视线正着,讪讪地收回目光,把手里的闲书推远,露出他本要打理的“正经业务”——日记。
低头看第一行:“和睦的家庭——甚至是典范式的家庭———也有90%的时候偏离轨道!”视线又不自觉地停留在眼前的小小背影上,他就是常让我偏离轨道的“罪魁祸首”之一,不按常理出牌,弄得自己经常失控又失态,原来是正常现象?
眼前的小家伙明显跟我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看他才写了几个字,笔就不动了,一只手慢慢爬向了前面的手表,抓在手里,熟练地点开屏幕,“刷刷”地翻着通讯记录。心里那把“火”似乎又点燃了,时间已经快指向17点了,完成家庭作业还是个未知数!
正想开口训一句,耳边传来:“一双怎么样的眼睛?”看来日记又写断片了,要寻求百度帮忙。可这是什么鬼问题?五年级的孩子问怎么样的眼睛?“眼睛的前面是什么量词?用什么名词来形容眼睛?……”问题还在一个个接连抛出,我实在不忍再听,好想找个棉花球把自己的耳朵塞上,难道这就是“偏离轨道”中的那90%?
视线回到自己的书本,却久久翻不了页,我总是重复地在那几行流连,不是那几行文字太优美,话语太经典,是自己的思绪又被窗外老妈的“高音喇叭”所带领了出去,隔壁的阿婶也在,另一个应该是去田里干农活的“大伯”吧。只要比老爹的年龄大,碰到村里的老人(男士)都称一声“伯”。“菜嘛少种一点,老两口又吃不完,别把身体弄垮。”妈的声音。“我女儿也这么说,让我少种点。”大伯的回答。“像我们一个人,没多少会吃的。”是阿婶。……对话还在短短续续传来,无非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之类的话。老娘经历一些事情后,已很开怀,也不得不开怀,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有重来的那一刻,只能自己学会解救自己!
看着眼前的荧光绿,心也渐渐回归。最近孩子总喜欢穿这一身, 说天黑行走有反光,一身亮,安全!这一回,他终于安心投入做自己的正事了,“刷刷刷,刷刷刷”,安静的时候还是蛮可爱的,可这回归10%的正常轨道实在太少太少了,更多时候我们都在不停地、不断地改变方向、改变方式以调整那90%!可只要能顺利前进,安全抵达,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