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27)
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如果我们生活在处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的环境中,会是怎样的状态?那处处皆是的真理有什么用?能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幸福愉悦吗?我们可能想错了,真理是对我们行为的指导、规范和限制,真理并不直接营造幸福愉悦,生活在处处是真理的世界中,我们消受得起吗?其实我们也不会这样想象,我们需要不是真理,是理想的生活。
生活的建筑材料是真是假、是正错的和错误的都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有效的,它们都有效于我们的生活目的,这才是检验一切事物的最终标准。我们当下的标准混乱就是因为缺乏共同的、统一的、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无法建立检验各种行为目的的确定标准,我们只能放弃检验,其结果必然是各执一端、各行其事,冲突不断、灾祸连连。这样的生活不但让我们苦不堪言,而且是智慧的反面,是人类洗刷不尽的难堪与耻辱。
人类统一在一个目的下就那么难吗?我们试图统一过吗?我们做过努力吗?我们在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的对峙之间能找到平衡与统一吗?我们在做的正是在拒绝统一,我们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不可能彻底征服另外一方。我们运行的意识模式就是分裂和对立的模式,这和统一目的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却还在天真幼稚地等待最后的结果。如果要建立我们想要的生活,不改变这种二元对立的意识模式行吗?我们再固执下去毫无意义,已经到了实事求是的时候了。
我们需要什么生活的意愿是统一的,幸福愉悦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分歧仅仅是在实现的方法上,理论上的分歧撕裂了我们的共同愿望。我们没有意识到,是坚持某种理念重要,还是实现共同的愿望重要?是寻求真理重要,还是现实需求重要?是坚持正确重要,还是达到目的重要?如果它们之间并不矛盾,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它们矛盾起来?我们深陷于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忘了目的。目的是什么?人类共同的目的永恒不变的,就是幸福愉悦的生活。
为了幸福愉悦生活的目的,我们还在意于虚假还是真实的现实吗?如果虚拟的生活事实或虚假的幻像能让我们获得良好的愉悦的感知体验,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如果某些方法能让我们感知到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时光,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我们一旦有了共同、统一、最终的目的,还会在实现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中万般纠结吗?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只能这般而不能那般,这样的分歧是矛盾的根源吗?其实,我们冲突的根子在目的的不同上,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行动的冲撞,不同的目的导致了人心的相左,不同的目的导致了结果的混乱。如果导致目的不同的原因是方法,方法不可以融合吗?如果导致目的不同的原因是世界观,世界观不可以重建吗?如果导致目的不同的原因是殊途,殊途不可以同归吗?我们争执于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的过程中而忘了达到目的,这岂不是最大的愚蠢?
我们生活的目的并不复杂,为什么就难以统一化、共同化和终极化?这源于我们对生活性质的错误理解。我们以为生活是达到人为目的的过程,于是我们放弃了生活而扑向目的,其结果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我们不但走向了毁灭,而且失去了过程中的生活。我们目的的误区就是将生活目的主观化,这种愚昧之举害了人类千万代人。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生活,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当下生活的愉悦和幸福。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生活目的之上,再没有什么别的目的可以分解当下生活的愉悦与幸福。如果我们忘了这个统一的、共同的、终极的目的,我们就再无目的可言。
实现生活愉悦幸福的一切行为与方式方法就是正确的,而生活愉悦幸福的最大化来源于我们的智慧与理性,将行为过程消耗在方法与理论的分歧中是愚蠢的。不为真实为现实,不为真理为实理,不为正义为目的,这才是人类明智的选择。我们放弃累积的精神重负,重归于简单与朴素的生活选择之中。放弃我们各执己见的精神主张,将行为活动统一到生活目的上。将智慧能力使用到生活的建设上,这才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必然要求。
生活必须要有目的,否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如果生活的目的确定就是生活本身的愉悦与幸福,我们还会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拼命地往前奔吗?我们在追求什么呢?(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