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在饭桌前,细细的观察三个娃吃早饭。
弟弟坐在中间,伸手去拿大姐盘子里的食物,大姐叫道:“多多,别动!”
弟弟好像没听见,拿起姐姐的食物,就放到了嘴里。姐姐继续叫道:“别拿我的吃的!”
弟弟还是不理她,继续拿。大姐在一旁生气的嘟嘴。
抢完了大姐,弟弟把罪恶的黑手伸向右边的二姐。
二姐二话没说,伸手把食物抢回来,冲着弟弟就推了一把。
弟弟一怔,悻悻的缩回手……
这种情形对各位宝爸宝妈来说是不是似曾相识?很多时候,我们温柔的对孩子说:“宝贝,不可以。”孩子好像没有听到。然后我们严肃起来,再心平气和的说一句:“宝贝,不可以。”可以孩子仍然该做什么做什么。我们忍住怒气,再说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不可以!”孩子可能抬头瞥你一眼,然而仍然我行我素。最后我们终于爆发了:“说了多少遍不可以,不可以,你怎么还这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到了这一步,有些孩子怕了,可能停了下来,可是更多的孩子还是维持原样,任你怎么发火、抓狂,人家就是把你当空气。最后,还是当爸妈的败下阵来,“安慰”自己说:“这个孩子生来就是倔!也不知道是随谁!”
看看这样的爸妈,像不像我的大女儿?喊了半天,也不能阻止弟弟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里讲到: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强化,一种叫惩罚。当你想让一个行为继续下去的时候,就使用强化的方法。而当你想要阻止某种行为的时候,就要使用惩罚。当我们听到“惩罚”这个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像到它负面的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强化和惩罚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然而其中积极并非是好的,而消极也并非是指坏的。积极的强化,就是加给孩子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以便让他们可以继续他们的某种行为。比如,孩子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就奖励他一块糖;今天作业按时做完,就可以多玩五分种Ipad. 消极的强化,就是拿走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某种行为。比如,今天老师留的作业都做对,就不用再做妈妈留的课外作业了;今天帮妈妈做了家务,晚饭就不逼你吃青菜了。那么积极的惩罚呢?积极的惩罚就是加给他们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以此来阻止他们的某种行为。比如,这个字要再写错,就再写五十遍;要是再乱丢东西,打扫一个月的厕所。以此类推,消极的惩罚就是拿走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以此来阻止他们的某种行为。比如,今天的作业做不好,就不要看Ipad了;你乱丢的玩具,妈妈已经收起来,一个月内你不能再玩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发生在我家早饭时候的这个小插曲,弟弟抢姐姐的食物,很显然是一个不好的行为,是需要被阻止的。道理上讲,我们应该使用惩罚的方式,就像二姐,赤裸裸的消极惩罚,弟弟食物没得到,反而被推了一把。而消极惩罚的结果呢?弟弟停止了他的行为。大姐使用了叫喊的方法,对于弟弟来说,他没有任何的损失,反而得到了本该属于姐姐的食物,姐姐虽然用语言制止,然而对于弟弟来说,这种方法却是积极的强化,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所以猜猜下一次再吃饭,弟弟会怎么做?对了,他一定会再去抢大姐的食物,因为他的这个行为,在大姐那里得到了强化。
你也许会说,小孩子有这么精吗?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吗?没错,看人下菜碟,别说两岁的小孩,就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我家老大刚出生没多久就会了,姥姥抱着的时候,只要一想坐下休息一会儿,她就拼命哭,其他人想坐就坐,一点问题没有。原因很简单,她发现姥姥抱她的时候,她一哭就可以被舒服的晃来晃去,在别人的怀里,人家抱着她坐着都不轻松,更不要说走来走去了,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然也不会再去要求。
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都经常见到的,在超市或者商场里,一对无奈的父母,和一个哭闹着满地打滚想要买某个东西的孩子。最后的解决办法通常是,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求的片刻的平静,孩子拿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破涕为笑,然而下一次再去商场,同样的一幕又会出现,因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积极的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几把鼻涕几把泪,谁没有点存货呢?
再举一个例子,孩子早晨不起床,妈妈们的做法经常是:“起床!”“该起床了!”“再不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快点起来!”“你到底起不起?”……反反复复喊了孩子十几遍,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孩子还是赖在床上。终于起来了,慢慢悠悠的吃饭穿衣,懒洋洋的走出家门。画外音:“妈妈,你尽管叫吧,反正你叫半个小时,我多睡了半个小时。”再看这个妈妈的做法:“还有五分钟起床,如果晚了我就没法送你了。”结果孩子睡了十分钟,妈妈真的没有送他去上学,你猜,下次他还敢再多睡那五分钟吗?
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你使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