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沟通,主要指的是人际沟通。所谓人际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情感、态度等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说起沟通,我们就会联想到面对面的交谈、演讲、会谈、讨论、电话微信联系等等。沟通可是说是一种刚需,我们借助沟通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还可以利用沟通协调团队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团队目标的实现。
在这里,我们想探讨的是沟通中的一些“陷阱”。
陷阱一:急于传递,忽略沟通的反馈。
沟通的双方有沟通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由于两者是不同的沟通主体,在接收信息后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和态度、情感。因为经验和理解有差异,对原本的信息的发生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影响沟通效果,甚至产生沟通“陷进”。
小王在会上听完上级领导交代任务后,心里不是很明白,但是又不好意思去问领导询问求证,导致后来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小王错在没有和领导私下沟通,明确领导的要求,给领导反馈和弄清任务要求。小王的领导,错用了沟通的方式。因为会议的沟通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交代单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由于沟通双方缺乏共同经验,身份职位的不同也造成了领导和员工看问题的角度和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沟通反馈显得尤其重要。
在会议的过程中,领导没有寻求小王的反馈和确认,小王心中的困惑没有得到解答。如果使用一对一的私下沟通方式效果就好很多。一方面沟通内容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落实个人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在双向沟通中获得反馈并及时发现理解偏差,避免误解。
陷阱二:忘记沟通的目的,体恤对方情绪,让交流变成“争吵”。
沟通的目的之一是较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王强和李兰是一对年轻夫妻。一天李兰说:“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你怎么不记得了?你谈恋爱的时候都记得我们认识几周年的日子啊”王强:"我今天加班很晚,饭都没顾上吃,你能不能体谅一下我呀!"李兰生气地说:“你加班,也提前和我说一声呀,真扫兴!”王强一听,心里不是滋味说道“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呀,不是你说的会全力支持我工作,不让我有后顾之忧的吗?”李兰委屈地说“工作工作,你就只知道工作!”。
情绪上来了,沟通的大门关闭了。就这样王强和李兰的对话陷入僵局,演变成为了争吵而争吵。我们在沟通中要提醒自己沟通的目的是缓和人际关系,加强彼此的感情。如果不注意体恤对方的情绪,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就会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气氛变得紧张,沟通就达不到目的。
陷阱三:不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心理倾向。
传递信息给接受者的效果还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体心理倾向。
一切沟通和说服,只有对方能够接受才能发挥作用。接受就意味着对方的态度会发生转变。这是不容易的。没有人愿意被改变,除非它自己想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是经过过去无数生活经验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由个体内化而来的,一时难以转变。
接受和已有经验冲突的信息,就意味着承认已有观念的错误,并加以修正。在面临接受转变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面子心理、思维习惯会使他们拒绝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说服。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辩驳等。
小明是个课余时间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一下想法。以下是小明妈妈和小明的沟通对话。
妈妈:马上期末考试了,老师让你们复习一下,你复习了吗?
小明:妈,我都明白了,上课也挺懂了,作业也做了。不用复习。
妈妈:复习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小明:我们班里的尖子生,也没见他们下来多用功呀。花时间复习的人说明平时没怎么学好,那是临时抱佛脚。再说了,花时间复习是不聪明的表现,我才不要下笨功夫呢。
你看,妈妈说的每一句,小明都有辩驳,就是不接受。他的选择和偏好是,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复习学习效果也很好。而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说我的选择和偏好是错的,这不可接受。
陷阱四:没有针对接受者的具体情况的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
相较于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一些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很自信,不容易转变。而且转变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意愿。他们会在心里提问“支撑你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针对这种接受者,就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
针对不同身份的沟通对象,沟通策略有所不同。和家庭成员沟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策略呢?比如,孩子,我们脑海里就会想到“共情”。和领导和同事的沟通,就要侧重沟通的效率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结语
沟通涉及多个对象和多个影响因素,而且对象与对象之间,因素与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更加了解沟通中的“陷阱”和产生的缘由,对人际沟通对一份审慎。我们只有牢记沟通的目的,了解沟通原理才能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并让它服务于我们的人际交往。
文/水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