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绣 | 瓯绣又称画帘,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是温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其绣品构图精巧、画绣结合、生动灵活,先后开创了二十多种针法,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不仅被国家珍藏,还作为国礼赠送,是我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瓯绣的前世今生
“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对于以前的温州少女来说,穿针引线绝对是她们再熟悉不过的手艺活。每当家中有女初成长,妈妈便开始手把手教她们针线活的技巧,于是,一枚绣针,一条丝线,一件瓯绣,便成了许多温州小女孩长大成人的必由之路。
初次见到黄香雪老师,是在温州瓯绣研究所中,对于我们的来访和拍摄,绣桌前黄老师显得有些紧张,但是知晓我们来意后,聊到瓯绣这门看家手艺,老师也能与我侃侃而谈。
交谈中我们得知,一如传统的温州女子,黄老师儿时便跟随母亲学习刺绣,随后进入温州瓯绣厂中,那时瓯绣厂有3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海外,到了80年代末,温州的瓯绣开始走下坡路,厂里大幅裁员,黄老师所在的刺绣组也被解散,许多手艺人迫于生活放弃瓯绣走上别的岗位。
“因为很喜欢这个手工艺,30多年下来都没停过,绣的时候静下心来很喜欢,默默的绣,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简单的坚持,让她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一片乐土。
▷ 一路走来,并不轻松。
从单位出来后,她并没有摘去手艺人的标签,在家人的支持中,她仍旧独自坚持瓯绣创作。可是没有了工厂系统的分工协作,她需要从头一步步开始自己动手。从选稿临摹到针线选材,再到技法的施用和完工后作品装裱,都需要她一个人在家中慢慢摸索。
要知道瓯绣最大的特点就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往往一副成品中要用到十多种针法,齐针、切针、套针、接针、施针、滚针......还要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一的色线混合,各方面都需要精准拿捏,极其耗费心力。
繁复的创作过程无疑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普通的生活之余,闲暇时间全被她投入到瓯绣创作之中,没有喧嚣的都市繁华,她在深宅大院中独自品尝着瓯绣带给她的甜蜜孤独。“这个东西很费心血的,绣这个要耐得住寂寞,很枯燥的,也需要吃苦耐劳。”
瓯绣创作需要平心静气,容不得一丝杂念,有时候心不在焉绣了一天的作品,第二天她看了不满意也要剪掉重新再绣,把自己的心完全沉浸在作品当中,每一幅完成的作品都像是她自己的独白。
交流之中,不难看出老师纯真性情流露,“我们天天绣这个,也不会去想其他的事,真让我去做别的事情还做不来了,但是我会绣花,别人也很欣赏,这样想想其实也不算笨。”尽管不善言辞,但是老师还是这样笑着跟我们说。
▷ 传承不容乐观。
“现在温州的瓯绣手艺人几乎都是老一辈,如果要全面掌握瓯绣技艺,一般人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对于学徒来说是很漫长的过程”,不难听出老师的焦虑。尽管瓯绣作品光彩夺目,于市场上有很不错的经济价值,但是现在,大多年轻人不能真正沉下心来,黄老师苦于如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虽然传承人才迫在眉睫,但对于这个问题,她更专注于瓯绣技法的创新。“社会在进步,如果瓯绣没有改变和创新是不行的,像那个苏绣、蜀绣、顾绣,我去把它们好的地方吸收过来。”如若不是她执拗的性格,以及骨子里对瓯绣的喜爱,今天瓯绣研究所中又会少了一位大师级瓯绣传承人。
如若不是她执拗的性格,以及骨子里对瓯绣的喜爱,今天瓯绣研究所中又会少了一位大师级瓯绣传承人。
而对于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刺绣,恰恰是由这些平凡的人,所坚持自认为平凡的事,才慢慢走到了今天,他们并不是看不到世间繁华,只是相对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他们更能坐定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瓯绣于他们是纯粹的喜爱,能静静的和瓯绣走下去,是最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