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书和戏曲最为流行的年代,杨家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让人满怀景仰,而对奸诈歹毒的潘仁美则令人无比愤恨。
它也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故事,杨家的女人们不再是从前故事里的那些俏妻美妾或者淫娃荡妇,她们个个顶盔带甲,跨马提枪,和男人们一样上阵杀敌,驰骋疆场。
之前说过,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故事,那么大宋朝的这些故事简直就是一分实九分虚的魔幻故事,不仅虚构人物众多,一些人的立场也经常被颠倒,从忠臣变成了奸佞。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代杨家将们的真实故事。首先要讲述的,就是第一代杨家将,在故事中被称为金刀老令公的杨业。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想否定这些故事存在。作为几代甚至是十几代人共同完成的故事,其故事性、艺术性以及价值观折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之所以指出故事与史实的不同,也是为了让大家在欣赏故事的时候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避免将二者混为一谈。
外族大将
许多评书和戏曲省去了小说中对杨业身世的介绍,从最初登场开始,他就是一名对大宋王朝忠心耿耿的老臣。
但实际上在宋太祖时期,杨业非但没有效忠宋室,反倒是他们的死敌。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所追随的朝廷甚至都不是一个汉人政权,因为建立北汉的刘崇,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沙陀人。
不仅是刘崇,建立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晋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其实都是沙陀人。因此称石敬瑭是汉奸,其实并不准确。
但汉奸的帽子也不可能扣在杨业的头上。首先此时的沙陀族只徒有一个族名而已,与汉人并无两样。他们的政权完全采用唐制,甚至以“汉”为国号,在历史上也属于中原政权。
再者杨业也并非刻意前往投靠北汉,他自幼便在太原生活,到达仕官年龄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盘踞在太原的刘崇帐下。
杨业本名杨重贵,是天生的武人。他从小就精通骑射,好行侠仗义。西北之地民风彪悍,精通骑射者不在少数,但杨业明显更加优秀。每逢打猎他都会获取最多的猎物,而且往往要比其他人多上一倍。
那时的杨业就对身边的小伙伴说过这样的话:“将来上阵指挥兵马,也会如同我现在指挥这些鹰犬追逐猎物一般。”
成年后,杨业加入刘崇麾下担任保卫指挥使,此时他骁勇善战的名声就已经广为人知,后来逐步被提拔至建雄军节度使,战功赫赫,因为每战必捷,因而获得了”杨无敌“的称号。
客观分析的话,杨业之所以战无不胜,自身的骁勇善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没有碰上过什么像样的对手。
早年北汉的劲敌是后周,但在两国交战的记录中并未发现杨业的名字,说明他要么没有参与这场战争,要么就是担任了一些次要任务,没有与后周主力交锋。
到了北汉第二个皇帝刘钧时期,北汉实力已大不如前。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汉夹在辽宋之间,领土面积不足二者的十分之一。
但北汉是依附于辽国建立的,辽国相当于是他们的宗主国。虽然有段时期两国关系很僵,但也没有到刀兵相见的程度。
此时的北汉虽然与北宋之间也不友好,却也没有交战。原因是此时宋朝的南方尚有众多割据势力没有平定,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因此他主动联系当时的北汉皇帝刘钧,表示自己将放他一马。
而北汉与大宋的实力差距悬殊,也无法主动出击,两国因此达成了脆弱的和平。
因此,以无敌著称的杨业此时可能没打过什么硬仗。这当然不能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却也无法肯定,他需要挑战强大的敌人来证明自身的实力。
汉宋双方虽然达成停火,对于北宋来说,消灭北汉是既定方针,目前的和平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因此虽然两国没有交兵,北汉边境却经常受到北宋军队骚扰,导致农民无法下田,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北汉本就势力狭小,仅剩的一点耕地又受到这种破坏,对其国力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严峻的经济形势让刘钧十分忧郁,最后竟然忧愁至死。
新旧交替之际正是一个政权最不稳定的时候。赵匡胤认为这是拿下北汉最好的时机。而由于之前的和解是他与刘钧之间的承诺,现在刘钧一死,承诺便可以宣布无效了。
于是就在北汉新君刚刚即位之时,北宋的大军汹汹而来,”杨无敌“的军事生涯即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
苦战大宋
在宋军面前,杨业的“无敌”称号不灵了。
北汉的新主刘继元刚刚即位,李继勋和曹彬率领的军队就已经越过了他们的国境线。刘继元一方面派出使者向辽国求援,另一方面急派杨业和另一名将领率兵扼守团柏谷。
北汉军队行至铜锅河便与宋军先锋何继筠部遭遇,一战便被宋军击破,宋军斩首两千余级,缴获战马五百匹,抓获敌将两人,接着渡河直逼太原城下。
最后北汉是在辽国援兵到来后才得以解围。
但赵匡胤并不死心,第二年,他亲自率军亲征北汉。
这次北汉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仍旧向辽国求援,同时又派遣杨业等人提前屯驻于团柏谷守候,还派遣了一只部队在附近巡查。然而见到宋军庞大的阵势后,这只巡查部队果断举起了白旗。
杨业等人也认识到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带领兵马撤回到太原城中。此事使得皇帝刘继元十分恼火,收缴了他的兵权。
宋军再次兵临太原城下,在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筑起营寨,并引汾水灌城。
正面硬刚打不过,只能采取奇袭。某天夜里,北汉军队趁着宋军尚未列阵的机会,乘夜进行偷袭。其中杨业带领数百名骑兵攻击东寨,结果遭遇驻守东寨的北宋大将党进。
党进仓促间带领几名手下迎敌,却还是将杨业击败,杨业最后躲进壕沟中,待到后续部队前来接应之时才乘机用绳索爬进城中,总算是保住了性命。
之后杨业还参与北汉军队的另一次夜袭,不过因为被马弄伤了脚而未能成行。
尽管这次宋军成功包围太原并击败了辽国援军,但北汉还是顽强坚持了几个月,最后硬是坚持到宋军军中出现大规模的集体腹泻,赵匡胤不得已只能率军无功而返。
七年后,赵匡胤基本扫平了南方,于是卷土重来三征北汉。
关于这次征讨的记录并不详细,基本都是前方传来的战报,而且都是捷报,也并不知道与宋军作战的将领是谁。即便其中有杨业的话,也只能徒增他的败绩。
只有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一本叫做《十国纪年》的史书中曾记载宋军有过一次失利。但这本书已经失传,我们也无法知道这场败仗的具体情形,况且李焘也没有采纳这种说法,只表示需要考证。
三征北汉因赵匡胤的突然离世而仓促收尾,北汉再一次苟延残喘了下来。
但对于一个只能靠运气来维持的国家来说,灭亡只可能迟到,却绝不会缺席。三年后,即位的赵光义再次北上亲征,这次北汉终于撑不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赵光义任命的征讨北汉总指挥是潘美,这可能是杨家将与潘仁美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正面交锋。但史书上没有二人曾经交战过的记录。
史书上甚至没有杨业作战的记录。这次宋军依然连战连胜,辽国援军被打败,孤立无援的北汉如同风中残烛一般,不断有人投降。
最终北汉皇帝刘继元也选择了投降,北汉灭亡。
杨业也投降了北宋,但关于其投降的经过却说法不一。
元朝人根据宋朝国史编写的《宋史》中记载,杨业见太原城孤掌难鸣,认为大势已去,遂劝说刘继元投降,刘继元这才奉表请降。
但李焘对此说法表示否定,因为这段记载存在问题。
根据宋朝国史的这段记载,赵光义是先见到刘继元后再派人召杨业前来见面的,如果继元是杨业劝降的,那么两人就该一同前来,何必还要再派人召见?
而且根据《新五代史·东汉世家》中记载,劝降刘继元的另有其人。这些史料同样表明,在刘继元出城投降之后,杨业仍在城中坚守。赵光义知道这是一名勇将,爱惜其才,于是命刘继元派遣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在收到消息后面朝北方哭着下拜,然后才解除武装出城来见赵光义。
这些资料还提到,杨业在太原保卫战中十分骁勇。赵光义应该也是见识了他的这份骁勇,才会专程召降他并予以重用的。
或许杨业在之前几场战斗中的表现也没有那么差,只是被胜利者的史书忽视和篡改了而已。
雁门大捷
归降大宋后,杨业被改回了杨姓。
此前没有提到的是,杨业在北汉时因为作战英勇被刘钧赐以刘姓,并按照自己儿子们的命名规则为他取名“刘继业”,以示重视。
赵光义不仅改回了他的姓,还将他名字中的“继”字也一并移除。直到这时,他才成了名副其实的杨业。
攻灭北汉后,赵光义留下杨业镇守,旋即领兵进攻辽国,结果在高梁河惨败,狼狈逃回汴京。
战败后的赵光义也知道辽国一定会趁机南下,于是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命潘美和杨业驻守在两国的西部边境上防备辽军。
其后辽景宗耶律贤果然发兵南侵,辽国大军十万气势汹汹地朝雁门关杀来。
此时杨业与潘美驻守雁门,兵力与辽军相比呈现劣势。但雁门关自古就是险关,它位于雁门山中,道路狭窄,易守难攻,宋军得以凭借天险与辽军相持。
在北汉长期以弱敌强的杨业此时发挥了自己的奇袭特长,他与潘美进行了成功的配合:潘美带领大部队正面拒敌,杨业则与上次夜袭宋营一样,带领数百人走小路绕到辽军身后,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
辽军正在集中精力攻关,却完全想不到身后会有军队袭击,一时间乱作一团,关内宋军此时也一齐杀出,在两面夹击之下,辽军全面崩溃。
此战中辽军的节度使,耶律贤的驸马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崇诲被生擒。
因为杨业和潘美在此战中的优异表现,二人均受到嘉奖和提拔。此战更是让契丹人见识到了杨业的骁勇,从此以后契丹士兵只要看到杨业部队的旗帜便会掉头逃走。
杨业身为降将立下如此战功,又受到皇帝嘉奖,这引得一些将领十分嫉妒,于是他们纷纷向皇帝写举报信诬告杨业。
这其中有没有潘美不得而知,但即便有,潘美也是众将领其中之一。如果潘美在其中的话,这应该是他第一次陷害杨业。
不过这些诬告信没有动摇赵光义对杨业的信任,他反倒将这些信件都交给了杨业本人。
但杨业的降将身份和他所受到的嫉妒,却仍旧成为导致他最终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
雍熙之误
都只为宋王爷五台山还愿,潘仁美诓圣驾来到北番。你的父强宋王双龙赴宴,某弟兄全上阵赴会在沙滩。某大哥替宋王席前殉难;某二哥短箭下死得惨然;某三哥被马踏尸如泥烂;某五弟弃红尘削发深山;某六弟掌帅印三关征战;某七弟被潘洪射死高竿;……某本是杨四郎把姓名改换,得攀你贤公主前世有缘,也事出偶然!
这是京剧《四郎探母》当中的选段,讲述的是杨老令公与七个儿子在金沙滩的遭遇。
故事中,潘仁美暗中与辽国天庆王勾结,诓骗宋太宗赵光义来到金沙滩上参加“双龙宴”,杨家将们察觉了阴谋暗中保护宋王,结果七兄弟四人战死,老令公也在遭到包围后怒撞李陵碑殉国。
这几乎是一个完全杜撰的故事。封建王朝禁止将当朝帝王之外的其他人呼作皇上,因此戏曲中只能将故事中的皇帝降格为王。而天庆王这个人是不存在的,非要找原型的话,可能应该是对应辽景宗耶律贤,但他和赵光义从来没有见过面。
历史上导致杨业殉国的这场战争,发起人其实是北宋皇帝赵光义。
耶律贤在雁门之战不久便病故了,他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史称辽圣宗,由他的母亲太后萧绰临朝听政。
此时的耶律隆绪十二岁,萧绰三十岁。
孤儿寡母执掌朝政,像极了陈桥兵变前的后周。
赵光义心动了,他决定像他哥哥那样,再从一对母子手中夺过一个政权。
或许他也没打算攻破辽国,但至少要抢回燕云十六州。
于是不久后,赵光义再度集结大军,分三路北上攻辽。
但他打错了如意算盘,这个寡妇确实很年轻也很漂亮,却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未亡人。
临朝不久,他就压制住了一切反对势力,牢牢掌控了朝政。
而她重用的耶律休哥,正是当年打得赵光义不得不坐上驴车跑路,导致他被后世网友讥讽为“高梁河车神”的那个人。
耶律休哥同样精于政治,他在辽国边境上治军严谨,宽以待民,使饱受战争创伤的幽州一带迅速安定,也提高了辽国在边境汉民心中的声望。
可以说此时无论是辽国的朝堂还是边境都十分稳定,甚至要好于耶律贤在位时期。
选在这时候发动战争,本就是一个错误。
殒命陈家谷
战争一开始,宋军连战连捷。三路军队都有所斩获,而潘美和杨业所在的西路军更是连克四州。
辽国方面迅速反应,萧太后调集几支早已布置在边境的几支军队快速集结,自己则带着儿子亲率大军赶赴前线应援。
几战之后,宋军便开始溃败,接着中路和东路军全线溃退,只剩下了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
辽军全面反扑,十多万敌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此时西路军却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将已攻下的四州百姓全部迁往中原。
无论在北汉或者北宋,杨业经常要面对这种以少敌多的状况,关键时刻总是需要他力挽狂澜。
面对士气正盛的辽军,杨业仍想采取奇袭打法,先佯装撤退,将敌军引诱至埋伏地点后以强弩击之。
但此时他不是主帅,而身为主帅的潘美也无法决定。
因为这时候军队中还有另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人:监军王侁。
按照制度,监军要高于主帅,违背监军的命令,最高可以判死刑。
潘美不敢得罪王侁,选择保持沉默。而军中那些妒忌杨业已久的人则附和王侁的意见。
王侁应该同样嫉妒杨业,他不仅否定了杨业的提案,还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
“你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大敌当前却不肯前往阻敌,难道是有异心不成?”
身为一个降将,这句话是致命的。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杨业只能请命与敌人正面血战。
出发前,杨业找到潘美对他说:“此一战凶多吉少,希望将军能在这陈家谷谷口布置强弩,等我退回来的进行掩护,如若不然,我们就要全军覆了!”
杨业没有设伏,他的对手却设了伏兵。
辽军与宋军接战后便开始后撤,将杨业引入包围圈,宋军大败。杨业带领部队奋战脱身,一路后撤到陈家谷口,那里却空空如也。
原来王侁等人见到辽军诈败以为取得胜机,为抢军功争先恐后率军前往,而见到杨业败退后又开始疯狂逃命,乱作一团。
此时身为主帅的潘美完全控制不住局面,只能跟着大军一路仓皇逃离了陈家谷。
失去后援的杨业让部下逃命,无人肯走,于是众人拿起武器,果断朝着追兵杀去……
此战中除了杨业之外,其余的人几乎全部战死,包括他的儿子杨延玉。杨业受伤几十处,仍然手刃了数百名辽军,终于因为战马重伤无法行进,被辽军俘虏。
面对辽军主帅耶律斜轸的质问,杨业但求一死。三天后,一代骁将绝食而亡。
后续
杨业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勇有谋,行军操练都与士兵同甘共苦。西北之地气候寒冷,人们平时都要盖着毛毯,可他却只是披着一件棉衣就前去参加会议,甚至不在身边生火。他为政去繁从简,深得下属和百姓的爱戴,因此陈家谷口那些残兵才甘愿和他一同赴死。
他的死,其实是因为优秀的业绩而遭到同僚的排挤。
赵光义听闻杨业的死讯悲痛不已,他将潘美连降三级,将王侁和另一名讥讽杨业的将军开除公职。但几年后,三人都接连复任。
杨业虽死,其志尚存。
继承他遗志的,是他的儿子,杨家的二代名将杨延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宋史》(元)脱脱
《辽史》(元)脱脱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契丹国志》(宋)叶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