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悲愤诗》,一曲《胡笳十八拍》,蔡文姬的痛苦与悲惨遭遇被许多文人墨客无限放大,反而忽略了她的幸福。
美丽博学,一生三嫁,身处乱世之中终得善终,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蔡文姬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邕精通经史典籍,长于书法,又善于音律,有着名扬千古的焦尾琴。在那个时代的蔡家,就真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些鸿儒中,就有文采不俗的曹操。
有一位名满天下的父亲,从小受到了那个时代所能给予的最好的教育,完全没受到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蔡文姬长成为一位“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才貌双全,气质不凡的女子。
16岁的蔡文姬嫁给了出身河东大族的卫仲道,卫仲道熟读经史,文化造诣不俗,与蔡文姬琴瑟和鸣。
然而婚后一年,卫仲道便因病去世,蔡文姬返回娘家重新过起了悠闲自在的小姐生活。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为夫守节的说法,女子二嫁三嫁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魏蜀吴三国的正宫皇后多是再嫁妇人,照样受人尊敬。
因为蔡邕感念董卓的厚待,王允认定蔡邕是董卓的同党,要杀掉蔡邕。许多朝臣求情,王允仍不改其意。蔡邕请求“黥首刖足”,继续完成汉史的编写,王允还是不答应,蔡邕死于狱中。
王允坚持不肯赦免董卓旧部,于是董卓旧部攻破都城,王家许多人被杀害。蔡文姬也在这场暴乱中被董卓旧部中的胡羌兵抢走带去了南匈奴,她成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这一年,蔡文姬二十三岁。
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左贤王与蔡文姬的相处方式,但是,这样一位腹有诗书、气质高雅,又善音律的美丽女子,左贤王怎能不爱,蔡文姬自己都说“胡人宠我兮生儿子”。
蔡文姬在南匈奴待了十二年,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她仍然过不惯在匈奴的生活。“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她穿不惯胡人的裘皮衣裳,吃不惯带着膻腥味的羊肉羊奶,也受不了胡风浩浩的气候,更加看不顾胡人的野蛮无理。
所以,在曹操派遣周近为使臣。带上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向南匈奴索要蔡文姬时,蔡文姬选择了归汉。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在《悲愤诗》中可看出蔡文姬抛家弃子时的挣扎,儿子苦苦哀求,左贤王的心境应该也是非常复杂。
那时的蔡文姬绝对不只有一种选择,她完成可以拒绝曹操的好意,选择常伴丈夫和儿子身侧。可能,作为一代大儒的女儿,饱读诗书的千金小姐,就算左贤王再宠她,儿子再依恋不舍,也无法填补蔡文姬的精神世界的空缺。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就算再不舍,蔡文姬仍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曹操将蔡文姬嫁给了同乡人屯田都尉董祀,董祀文采斐然、高大英俊,按理来说与蔡文姬确是良配。只不过蔡文姬当时已经35岁,年龄比董祀大,又历经沧桑,心中多少有些惶恐。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诗岁如此,曹操不会认为蔡文姬鄙贱,董祀估计也不敢。
婚后不久,董祀因事犯了死罪。蔡文姬在大冬天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赶去魏王府向曹操求情。
曹操感念旧情,又被蔡文姬的诚心与言语打动,不仅赦免了董祀,还给蔡文姬送上了头巾鞋袜,以防她着凉。
曹操一直很惋惜蔡府的藏书在大火中遗失焚毁,希望蔡文姬能够重新整理。蔡文姬凭着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曹操看了十分满意。曹丕与蔡文姬也是亦师亦友,当时许多文人墨客与蔡文姬来往,互相切磋学问。
董祀与蔡文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后来被晋朝追封为景皇帝。
两汉三国,风气较为开明,男儿征战四方胸怀天下,对女子的禁锢少之又少,生于那样的时代对于蔡文姬来说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一位名满天下的父亲,从小受到了特别好的教育,三位丈夫对她都不错,晚年能够依靠子女的侍奉,善终于乱世。最重要的是,她的才识学问能被当世人欣赏敬重。
生于乱世,经历坎坷,不可否认蔡文姬有她不幸的遭遇。但是,她真的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那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