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有一个特别刻苦的学习,桌子上从来摆的都是教材全解。她,一直都是埋头学习。
同学们一开始对她还是比较倾佩的,觉得这可是个学霸级的。
考试成绩出来了,倒数!上课教起来,不会!作业,空白!
成绩与努力完全成反比!?
自然而然就开始嘲讽她:“努力就成倒数了了,不努力好歹不是倒数,你还是别努力了”
这个反讽确实让人无话可说。why?
上课,不断地记笔记;课件,拿起本教材全解看;自习课,继续看教材全解。然后......什么也不会.
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生出了“真笨”,这个人就不适合学习的想法。
还是说她看似在学习,脑袋已经开始去找庄周了呢?
2,
上了高中,又碰见了一个努力但是成绩不高的人。
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你中考考了多少分,高考的分数就是那个基础上减去100分”
迫于高考的压力,想努力。但是身边的例子对我很是起反面作用。吓得我都不敢努力了……
找方法,买了一堆状元手册之类的做参考。上面有诸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进行白纸复习,使用思维导图“等等。唯独很少见着与努力有关的。
那里面的各个都是那种当之无愧的学霸,却很少有人是说努力,恰恰相反,字里行间显示的生活很轻松。
这跟从小到大所受到的观念不符啊,学习好的人不是都是努力的人吗?
3,
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那就是思考和稀缺性带来的盲目(无法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斥责过一个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人,他说:“你每天的时间都用来努力了,你的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呢?”
18世纪英国冒险家莱芙征服印度,征服上亿人口的印度,靠的不过是手下不超过5000人的配有洋枪洋炮的士兵。
西班牙的亡命之徒皮萨罗带着100多人闯入印加帝国,打败对方10000人的军队靠的也是洋枪洋炮。
Google当年一举获得搜索引擎霸主的地位靠的也就是新发明的PageRank算法。
洋枪洋炮能弥补数量的差距。高层次的思维模式,学习技巧等会战胜死读书的辛苦。
想打败别人你需要靠的更新自己思维认知,不知道思索,反馈,修正。
做出特别忙的样子,骗自己。让自己让别人看起来很努力,这不是很假吗?类似于掩耳盗铃!
你每天读花下午时间读完1本书,一年读上个400多本,然而一问却又什么都说不出来。
只会说我可是读了400本书的人,你这不是用看似很努力来掩盖自己的不安,不是用数字来骗自己那是什么?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骗自己呢。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4,
一开始,人们认为一个人贫穷是自身的原因,后来进行过一个真实的实验。
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并且精通心理学。他剥去自身的光环的进入最底层的阶级。
他也陷入了每天忙碌的阶段,每天必须努力而满足于当前,维持温饱,没有办法跳出那个阶级。
难以置信,但是确实如此,每天的贫穷让他陷入了没有时间去改善,没有时间去提升,渐渐地,他的目光也就只能盯着眼前,看不见长远,就这的沉沦下去。
跳出取得方法有很多,但是贫穷已经让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为未来打算。
稀缺性心态
当人们认为某个东西稀缺的时候,你的行为方式就会改变,这东西到底是什么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缺这个东西了。
当某东西稀缺时,比如你认为你失败的原因是刻苦,你的血糖就会下降,注意力直接集中在刻苦上面。
当你以为你的失败原因只是单纯地不努力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努力这个上面。
靠努力来让自己产生已经拥有了刻苦的感觉,这个刻苦是骗自己的。
没有效率,甚至连数的积累都做不到。
心理学方面有一个调查,同样的农民。在丰收前和丰收后,心里的幸福状态会不一样,相比较丰收后,农民的幸福水品会提高,做出更多正确的,长久的选择。
因为稀缺所以根本无法长远的思考,考虑。只能迫不得已的盯着眼前的东西。
5,
没办法成功,没办法取得显赫成绩这些都让曾我很焦虑。
也曾经因为对读书有了稀缺性。
从而疯狂的靠无意义的数量来弥补。
但是带着稀缺性的心态,让自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将注意力局限在“努力”上面
是去了长远的打算,失去了自我反馈的思考,人生只能是挑y=a的常函数。
我深深地明白,如果可以摆脱稀缺性带来的盲从,就可以不断地反馈,修改,提升。
马太效应是对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如果觉得不错就给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