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向来低调,我从来不会告诉我的朋友们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偶尔有朋友主动问起时,在我确保她不会说我生活无趣的前提下,我才会支支吾吾地回答我的生活状态。如果是多问几次,我会慢慢地认为她认可和赞同我的生活方式,那个时候我才会毫无隐讳地告诉对方我每天在做什么。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人对生活有趣多彩的定义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逛街、一起去买衣服、一起商量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我不反对和朋友一起去做一些事情,但奉行交友慎重的我来说,这些事情也并不常做。
“苦短的人生,能得到一两个互诉衷心、真诚交往的朋友已经实属难得,更何况是要有很多的朋友呢?”我不想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大多数的朋友或许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与其这样,倒不如去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这就是我崇尚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我喜欢这样一种人:他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他热衷于自己的兴趣并努力培养它,无关乎挣钱、无关乎他人评价、无关乎任何事物,只是纯粹地喜欢。她喜欢美食,她尝试着学习各种食谱,然后亲手把做出那些美食。而不是打着“爱吃美食”的旗号,到处去吃各种美食。我只会说你只是爱吃,而不是爱美食。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吃,如何吃?怎样吃?吃出品位、吃出特色。那才是真正的对美食的喜爱。
接下来我就说说自己日常的生活状态,看是否属于极简主义吧?
我喜欢画画,只有画画,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设计能力。
作为画画的延伸,我开始学习各种摄影知识,并计划着购买一部单反。
我想把自己以后拍摄的精彩的照片制作成视频,以供家人、朋友欣赏。
这些想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伴随着我,我坚信:这些想法如果由虚幻变为现实,以后她们会融入我的生活、我的工作,甚至是我追求的事业当中。
于是,我坚持每天看一到两幅素描作品,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周六日拿起画板,去亲自画一幅素描。对于这份坚持,我只能说百分之八十做到了。有时忙着加班很晚回来;有时跟一两个重要的朋友一起吃饭、看电影;有时很烦,就只想静静地发呆,什么都不相干。
今年我只买了八本书:两本关于交互设计的书、两本关于前端的书,一本关于后台编程的书,一本素描作品书、一本单反摄影书。前五本书自然就不用说了,我每晚必翻素描作品,单反摄影我闲暇无聊翻翻,一年下来也犯过四五遍了。
关于视频制作,我需要说到对于设计软件的掌握。一年前,我自诩为“adobe家族软件杀手”,为了能够成为设计师,通过在打印店给别人做名片等,再加上晚上自学。我几乎掌握了ps、ai、flash、fw、dw、ae等adobe家族的全系列软件,但其实设计能力和你掌握多少软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舍弃了flash、cdr、fw、lr等大部分软件,留下了必备的ps、ai和dw。ae在舍弃很久之后又重新拾起,因为我认为它可以和pr作为我业余的精神活动偶尔练习着。就这样ae和pr因为我想制作视频的动机而被保留并继续学习着。
手机软件使用方面,我不再刷微博,不再刷人人网和QQ空间,少看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只关注与摄影、绘画、互联网、技术、哲学等感兴趣话题的公众号。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过于过于浮躁的原因,在于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任由自己浸泡在泛滥的信息洪海当中。
我对于吃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偏好选择,呈现的一个特征是: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由衷的偏爱。有一段时间内特别喜欢吃锅贴,一天到晚都吃锅贴,老板对我的熟悉程度到了“可以凭脸打折”的地步;还有一段时间很喜欢过驴肉火烧,每晚都去店里买两个驴肉火烧外加疙瘩汤。
画画和阅读成了我生活的简单状态。与刷朋友圈、逛QQ空间、刷微博相比。我更倾向于让画画和阅读融入自己的精神活动。简单吗?我认为很简单!有意义吗?我认为很有意义,这些日常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素养,我相信最终会成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