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学理论课老师提及冯骥才,课堂上便读了冯骥才的几个短篇,其中有一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小说写作时代背景离我不远不近,我能看懂。
小说中那些住在团结大楼的人们,在人性扭曲的年代打着正义的旗号去讨伐他们羡慕至极却从未有过的东西――爱情,善良。冯骥才全文都没有提到爱情两个字,却全文都写的是爱情。这就是艺术,用轻柔的笔触,勾勒出现实,却能沉重地点中读者的情感穴道。高女人最后死去,冯先生并没有描述矮丈夫怎样伤心,却用了一段话,让我想起了很多。“高女人死去之后,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看着他矮礅礅而孤寂的身影,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渐渐好象悟到他坚持独身生活的缘故……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我被这细节感动了。契科夫也曾写过一个故事,一个先生爱慕一位女士,但知道不可能成功,从未和别人提起,有一天这位女士到他家做客,只坐了一会儿就走了,落下一把伞,这位先生把这把伞撑起来,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一晚,第二天把伞还了回去。这是一个让读者觉得凄凉的细节,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晚上。爱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我有一个朋友,默默地爱一个人好多好多年,却从不曾在一起,有一次她爱的那个人去加拿大留学,去了很久,我偶尔去她宿舍,看她整理东西,有一个小小的本子,密密麻麻的画着表格,不知写着什么,我很好奇,拿来一看,竟然是加拿大与国内时差,哪一日哪一时,加拿大是白天还是黑夜,天气状况如何,这样重复的内容竟然被重重的划了好几页纸。我竟被这几页纸感动了,她在划来划去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有爱情的。只是这是她一个人的爱情,不知那个人是否在意。
有时候,我们总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动,可能不用语言说出来,等我们捕捉到这些细节时,就会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我觉得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很多人使用了。
在你看来,那样单薄的一个人,他也成为了人家心底最沉重的份量。也没有那么多谐调和般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成不了战士,能于万人中勇敢地装枪上膛。不过,我还是要长成一个善良的人的,不给这污浊的人世间再填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