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于单亲家庭,父母在我很小时候离异。少不更事时我经常埋怨,为什么我要缺少父爱母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离异后头十年,父亲换了不少女朋友,最终稳定,我才有了一名长期新妈。离异后的母亲,先是单了几年,只交往了一任,我就有了十几年的新爸,不料,去年二次离异。男女之别很明显,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双方新家庭的夫妻相处依旧不顺。长大后的观察和学习,我想通了,有的离异是个必然。也发现一个道理:不是换个了人就会过的更好。
王家卫导演的《蓝莓之夜》讲了一个故事,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女主角却突然消失。在经历过一段曲折的旅行后,女主角回到了最初的地方,男主果然在等她,女主说:之前的离开是我没有为爱情做好准备,现在我准备好了。当面对亲戚朋友组成的催婚团,当看到社交圈只增不减的晒娃图,当度过几个孤独的时刻之后,我们是否就开始考虑妥协?反正终究要结的,那个人虽然不完美,但也很难找到更好,要么就结婚吧。当见过了双方父母,当对方的经济条件也不差,当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之后,我们是否也在依据外部条件做出决策,要么就结婚吧。在结婚这件事上,我们首要出发点都是对方是不是对的人,而很少想过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当我们在没准备好的状态下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势必为未来埋下潜在矛盾。
懂得很多道理依旧处不好的两口子比比皆是。双方相处的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不等于我们真正能够做好。却因为懂得些理论使我们具备了发现对方不足的“慧眼”。却因为懂得些理论使我们忽视相处之道该补的课。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的父母,但我们都知道到学习做优秀的父母是门必修课。同样,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的伴侣对象,但这门必修课总是被轻视,以为顺其自然方可习得。正是因为双方相处之间的态度和技巧缺失,造成了一个个不够幸福的家庭。最倒霉的是毫无选择权的孩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现在的夫妻、男女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注意力真的在对方身上吗?一个手机屏幕连接着一个世界,身体坐在你的旁边,他/她的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起吃个饭,对方看着手机,没有互动。你在倾诉,他投入地看着电视,貌似在听,实质我们的话并未进入对方的耳朵。一起出去散个步,也不断地回下信息,时不时跟其他人通个话。当然不是责怪科技,错在我们自己被科技牵着鼻子走。双方一起相处,需要的是彼此有一个共同时间都专注于对方。专注于眼前的人,眼前的事,眼前彼此之间的交流。两个人无法具备这个共同时间,住不住在一起也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在做自己的时间管理时,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排在家庭之前。有个紧急的事情要完成,有个重要的客户要见,有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要约,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去做,身体最重要肯定出去锻炼,某某某大咖演讲真难得不能错过……这样的一个优先级,永远可以把其他的事情往前排一排,家庭的事项反复地被拖一拖。人生需要一个平衡,没有人说你的工作,你的理想不重要,只是我们应该公平一些,身体、工作、兴趣、社交、家庭都要兼顾到。每一主题下都要做减法,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区别对待,工作、社交减的少,家庭,身体就减的多。
夫妻,亲人之间的爱更多地是动词,少说多做。请认认真真规划出专项家庭时间的长期计划,并在这段时间内注意力能够回归,专注地放在对方上。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情跟之前没有多大改变,但对方感觉到了你的心在这里。哪怕今天我们都不想说话,静静注视一会儿,认真地爱抚一下,其实爱情从未离开。如果我们自身不改变心态,不注重相处质量,不学习如何经营,那么等到出现问题后,就不要以为换个人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