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新春特辑的第二期,咱们要谈的主题是,过年期间的伴侣关系。
有人说,伴侣关系这个话题,干嘛还要限定在过年期间?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不都要跟伴侣相处吗?确实,伴侣关系是一个随时都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课程后面,还会讲亲密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可是春节期间,往往会给伴侣关系增加更多复杂度。这不但是因为我们停下了忙碌的工作,从早到晚待在一起,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相互碰撞,产生理解的障碍。如果伴侣双方老家不在一起,还会牵扯到一方在另一方的老家过年的问题。这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修罗场”。
那咱们还是老规矩,分角色讨论三个不同的案例。
第一个例子,跟夫妻之间的矛盾有关。这是一个丈夫的困惑,他说:过年期间,我跟老婆刚吵了一架,她很看重过年的感受,还有很多迷信,过年不能吵架,不能把不高兴写在,甚至连不吉利的字都不能提。我在这些点上经常戳到她,比如这次吵架,她非把这件事上升到“我不爱她”的程度。她的逻辑是:你明知道我很在乎这个年,你非要在这几天跟我吵,说明你不在乎我。问题是,我从来不觉得过年有什么特殊啊!就是个长点的假期。因为她有这个观念,我就必须配合她吗?她为什么不能按我的观念来呢?
首先我觉得,这不涉及到“迷信”的问题,这讨论的是一种生活偏好:过年这几天喜欢怎么过?是过得更隆重、更有仪式感一点,还是说简简单单,就当放个假休息几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你没有错,你老婆也没有错,你们喜欢的不一样而已。
但是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它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两个人的深度绑定。尤其过年这几天,大家朝夕相处,如果两个人都坚持按自己的偏好生活,日子就没法过了。
怎么办呢?我想讲两句话。第一句:既然要一块过日子,必然要有人做出妥协。妥协是亲密关系的必然产物,婚姻尤其如此。所谓两个人足够亲密,又能按照最舒服、最自我的方式去生活,那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过年这几天,我们需要接受跟自己不同的偏好。
第二句话叫作:不能永远只是一个人妥协。在这位同学的提问里,夫妻的真正分歧点其实不是“我按不按她说的做”,或者“我是不是足够在乎她”,而是:“为什么总是我?”后面的课程我会具体讲到,好的关系需要有来有回。这次我配合你,没问题;但是相应地,下一次你也可以配合我。形成这种模式,双方就不会那么委屈了。
所以我建议,不满意可以表达。但表达的方式不是否定对方:“凭什么要按你喜欢的方式过年?”这种讨论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争吵。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今年按你喜欢的方式过年了,明年可不可以过一个我喜欢的年?”或者一方觉得,我对过年不讲究,每一年我都可以按照你的期望,给你一个隆重的仪式感。但我希望你领我这份情,其他时候我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比如熬夜看个球,也希望你能给我提供一点方便。只要这段关系是有来有回的,而不是永远只有一方做出让步,那它就是健康的。
这两句话也送给你:在关系里需要妥协。但不能永远只有一个人妥协。
我想说的第二个例子也跟习俗有关,但是更复杂,是跟对方一起回家感受到的矛盾: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吃完饭之后他妈妈要刷碗,我赶紧接过来说,我们刷。这时候震撼的一幕出现了:我男朋友看我忙前忙后,完全没有帮忙的意思!可平时我们都是一起收拾的。他后来解释:他以前在家从来不刷碗,现在跟我一起刷,他父母就会担心他跟我在一起会不会受委屈?真的是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更无语了。我们一直都是在分担家务,怎么就变成了让他受委屈呢?他不想受委屈,就让我一个人在他家受委屈呗?我实在消化不了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钻牛角尖了?
首先我要表扬一下这位同学,因为她已经和伴侣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用平等、合作的方式分配家务。但现在回到了老家,两种文化产生了碰撞,本来看来很正常、很平等的家务分配,在另一种文化的建构里,就成了“不正常”。
那如何面对这种碰撞呢?你可能会想,这是老家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啊,默认家务都交给女性承担。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必须予以无情的批判。如果不能批评,至少也要大大方方地向老人展示出来:“我们生活中就是两口子一起干活的,怎么样!”
从原则上讲,这样做没错。但是从技术性上,我们要考虑这样做的效果是不是最好。有的父母相对比较开放,他们只要看到孩子们自己过得高兴,别的都无所谓。但也有一种可能,老人会使用他自己的文化建构这件事情,从而产生对这段关系的担忧。甚至还可能出现老人比较固执,非要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反对的情况。接下来可能就会产生无穷的麻烦。
其实,过年是文化碰撞的高发时期,有的事情虽然不大,背后暗藏的观念冲突却是可大可小。处理策略上,有一些情况可以摊开说,另一些情况就要冷处理,这些选择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关键在于,无论哪种选择,都必须是伴侣两个人一起商量:我们作为伴侣这个共同体,打算在另一种文化面前采取什么样的姿态?两个人要同进同退。前面这个案例里,两个人对此完全没有准备,洗碗的一方默认展现出了平常的生活状态,另一方则选择了与之切割,回到文化认可的模式里。
洗碗的这位当然就会猝不及防,感觉受到了背刺。如果提前沟通,洗碗的时候我们怎么配合,无论倾向于用谁的方法,都不至于演变成伴侣内部的冲突。
好,讲到这,我还有个小提醒,记得跟你的伴侣认真讨论:老家有哪些文化,和你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你们打算怎么办?其实怎么办都行,但重点在“你们”。
第三个例子,也是关于在伴侣关系和原生家庭关系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
这是一位妻子的困惑,她说:我跟老公结婚十年,回双方老家过年基本是一半一半。我去他家很自在,但是每次带他回我家,我们俩都很有负担。他是一个理工男,平时就不说话,但我家是特别爱热闹那种。每次他就像一个冰块,坐在哪里,哪里就冷场,亲戚串门他也是问一句答一句。我父母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们多少有点看法。我老公也能感觉到,所以现在越来越回避去我家过年。我知道这就是他的个性,也没法要求他改变,但我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
这个场景我特别能共情,说的完全就是世界上另一个我。我觉得倒不一定跟“理工男”有关系,而是前面讲过大五人格中的一个维度:内外向。很明显,这个老公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格,他在跟别人社交的场合中处于消耗能量的状态。我们讲过,人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与不适应。让我们这种内向者陪亲戚聊天,确实不是最喜欢和擅长的活动。
我感觉这位提问者对老公还是蛮理解的,但也许在她家人看来,因为没有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会对这位姑爷有一点评判,觉得他不够礼貌,或者性格孤僻,不招人喜欢,等等。这就需要另一方帮忙向家人做一些解释。解释起来也不难,你不需要说“内外向”这样的术语,你就说他“嘴笨,但是人特别好”。这个说法我亲测有效。其实家里人最看重的,就是“人”怎么样。
你给他的人品做了背书,这是第一位的,相对地,他嘴笨的缺点就好接受了。
当然,有时候内向者努努力,也是可以应付社交场合的。你可以要求他把社交当成任务来完成,比如跟他商量好,请他在重要场合尽量热情一点,就一顿饭、串一次门,要用一种“营业”的态度把这段时间应付好。但我们也要理解,他会有体能和情绪上的消耗。所以在这段时间之外,让他多一些独处空间,或者陪他出门散散步、看场电影。这对于内向者都是很好的补充。
像我自己过年的时候,也会去走亲戚、见朋友,但热闹之后需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会儿书,发会儿呆。通过这种独处,我能明显感觉到,耗掉的能量会慢慢补充回来。
同时内向者的伴侣也要跟家人说清楚,他就需要像这样一个人待着。外向的家庭经常有一种错觉,总觉得一个人躲在屋里,是不是在表达什么情绪?如果他们知道,他一个人待着的状态就是最舒适的状态,并不是有情绪,那么家人也会放心一些。
好,今天我们讨论了过年期间的伴侣关系。今年你在哪里过年?不知道这节课有没有帮到你和伴侣沟通?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春节期间还少不了一个活动,叫同学会。你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跟自己的同龄人对话?明天的课程,咱们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