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是我们《心理学通识》的春节特辑。我想大部分同学这周应该都 在享受春节的假期,跟父母亲友一起,团团圆圆地过个年。咱们的课程 也应景一点,正课等到年后继续更新,春节这周,我们就学以致用,把 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在这个假期遇到的 各种难题。 有一个冷知识:春节期间,往往是一年当中家庭矛盾最高发的时期。你想,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的人,突然聚到一起,必然会增加很多新情况、 新问题。 虽然我们努力表现得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但只靠欢乐祥和的气氛没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前段时间,为了准备直播,我和课程主编做了一些调研,发现好多人都 有在过年时爆发矛盾冲突的经历。 我们对收集到的素材做了一个分类, 大致有五种矛盾。 正好从今天开始,周一到周五,我们用一周的时间, 每节课讨论一个主题。
为了让讨论更全面,我们对课程结构做了一个设计,每节课必须呈现矛 盾双方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这只是一部分;另 一部分,我们就得听听父母是怎么说的。呈现双方的立场,我们的视角就不至于偏颇。 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很多人都遇到过,就是过年期间,聊到孩子的“人 生大事” , 比如该找对象了、 该结婚了、 打算要几个孩子……经常就会 话不投机。 那么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呢? 就像刚才说的,这节课分成两部分:前半段,我们先代入孩子的视角, 假设你就是那个孩子,你怎么办?后半段再讲父母的视角,站在父母的 立场上,如何理解并化解这个问题? 孩子的视角咱们先听听孩子这边是怎么说的。 我找到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提问: 我一想到过年回家就有一种生理性的惧怕,因为又要面对父母唉声叹气地跟我谈找对象的话题。 在他们心里,30 岁的女生没有谈对象,那就 是一个原罪。虽然我跟他们说过很多次了,我现在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得 挺好,但所有这些声音都是耳旁风。他们只要有机会就给我安排相亲,如果我去了没看上,他们又觉得我太挑,最后怎么都是我的错。 2020 年得到的知识春晚上,我做过一个分享,讲到类似的例子。 我说我们要理解到,这是父母在处理他们的课题,什么课题呢?在他们的人 生观里,不结婚的生活会有很多麻烦。这是他们的担心,他们当然可以表达。 但是他们表达担心的同时,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挑战。这就是在不同语境下,对同一个对话进行的两种建构。 我建议你,尽量不要把它建构成一种观点辩论的语境,大过年的,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的思考上,你赢了又怎么样?咱就把它建构成老人唠唠叨叨,是在表达关心,担心你生活得不好。你从这个角度领他们的 情,跟他们多交流交流你现在的生活,让他们看到,我的人生没按照你 们的主张来,但是你们担心的事儿,我也都能处理好。他们放下了自己 的担心,也就能放下跟你的分歧。 你可能会想:哪有那么简单啊?父母所谓的“放下” , 只是嘴上不说, 但是明里暗里,还是会给过年的气氛添堵。有次过年,我收到过一位读 者的留言,她说: 现在不光我是父母的一块心病,父母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了。每次陪他 们一起吃饭,都很怕空气中突然的安静。打开电视,只要播出有小孩的 画面,什么合家欢,我心里就想, “完了,又戳到他们了” , 就看他俩 默默地把表情调整到哀怨模式。说到谁结婚了,谁快生孩子了,甚至出 门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他们都是一脸羡慕。我前几年反抗很激烈,现在 他们也不敢明着催,就用这种默默的哀怨的表情让我难受。我还能说什 么呢? 这种情况也很典型。它已经很难用沟通来解决了,双方的分歧都藏在眼 神里。 就算跟父母挑明: “你们是不是对我不满意?”他们会说: “我 们不说了,藏在心里都不行吗?”你确实很难再要求他们做什么改变, 但你也不舒服,你知道这个矛盾是解决不了的。 可是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矛盾是不是一辈子的呢?也不一 定。 我接触的案例当中,大部分这样想的人,都不是说已经下定决心, 把独身或者丁克作为奉行一生的原则。换句话说,特别坚定的人,倒是 已经不在乎跟父母的冲突了。对他们来说,父母的阻力早就在意料之中。 更多人对人生大事,其实是一种不确定的、 “走着瞧” 的态度。 他们并 没有打定主意不结婚不生孩子,只是没遇到合适的人,或者还有其他更 重要的事。 那么在过年这个时间点,就像在提醒你对人生做一次复盘: 你又大了一岁,这一年干了点啥?是不是该为自己操点心了?这个时间 点本身就给你带来了潜在的不安。这种时候,父母再在旁边一皱眉一叹 气,那就是火上浇油。你以为是他们带给你的压力,其实,也有在这个 时间下,你自己的压力。
所以,我想请你先回到自己身上,大过年的,咱先对自己好一点儿,好 好照顾自己的焦虑。什么“岁数大了”啊,什么“这一年一事无成”啊, 这些声音甭管来自父母,还是来自自己内心,都不用理会。不就是没有 变化吗?很正常。变化总会有的,不是今年,可能也不是明年,但迟早 有一天会发生。 你自己先放下心来,这比怎么说服父母更重要。 你很可能会发现,一旦自己放心了,父母爱唠叨就唠叨吧。有时候他一 说、 你一听,不做回应,这事就过去了,一分钟之后,你们就能找到新 的话题。 当然,你也可能想跟父母认真交流一下你最近的思考和困惑,这也很重 要。 初五的春节特辑,我会跟你谈到这个话题。 父母的视角 好,刚才讲的是孩子的立场,我们再听听父母的声音。这里有一条来自 父母的留言: 孩子成年了,一个人在外面,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跟她说话的分寸。 她一个人在大城市不容易,我确实心疼,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我只 要一开口,就会变成争吵,她会说我在用老一套的观念干涉她,还反过 来劝我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承认她说的有道理,但我想,我们活了 大半辈子,没经历过也看到过很多,怎么连开口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 并不是要绑架你什么,但是忠言逆耳,你总要听点劝吧?我不知道,这 种想法是不是真就像孩子说的,是一个没有边界感的母亲,习惯性地干 涉她呢? 这是父母的声音,听着有点卑微。我们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为人父母了, 甚至孩子已经成年了,也许更能感同身受。 我首先想说,如果你像这位提问的母亲一样,反思自己有没有可能对孩 子造成压力,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样的父母就算跟孩子吵起来, 也不是什么大事。沟通嘛,有分歧很正常。只要你不是在用极端的情绪, 歇斯底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非要对方听你的不可,那就是一种健康的 交流。 你的看法只是一种参考,孩子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不同意 也没关系。 我相信咱们课程的同学,都能做这样的父母。 但我想提醒一点,你建立的这些成熟的观念,在过年这几天尤其容易忘 记。 我很快就会讲到家庭生命周期,孩子成年了,离开家,这是一个新 的阶段。 他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你在绝大多数时间也就不需要扮演父母的角色了。 在新的家庭结构下,你会把时间花在自己的事业、 爱好、 生活圈子上。
而这种新的稳态,很可能在过年时被打破。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专业术 语叫做“退行” , 就是一段时期已经翻篇过去了,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之前的特征又会重新显现出来。你看,孩子过年回家,赖床不起,四体 不勤,好像重新回到小时候他需要被照顾、也给了你很多价值感的那段 时间。你身上已经冷却的“小孩子的父母”这部分经验,被重新激活了。 这时候,你很容易用一种过去对小孩的态度对待他。哪哪都不行,饭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你就忍不住数落:“你该成家了,找个人管管你。” 你习惯性地把他看成被照顾的对象,说话也是用指导命令式的语气,做事也忍不住替他包办,然后你就会遭遇到他的反弹。毕竟你们不是真的 大人和小孩,而是成年人与成年人。 像这样的反弹,孩子很容易用一种固定型思维的方式表述,说: “你又在控制我,你凭什么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我受够了!”父母可能会觉得很受伤。 如果你听到这些话,可以把它翻译成现在时: “我们已经迈 入到新的人生阶段了,你怎么又把我当成小孩来管教呢?”然后你就会意识到,你也没错,他也没错,只不过眼前这个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的 人,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了。涉及到人生大事,别忘了他是一个成年人。 怎么样表达对成年人的关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他, “我想多听听你的事儿。 有空你多给我讲讲你的工作,你的朋友圈子,我特别希望抓住这几天,多了解一点你的生活。当然了,你也可以向他分享你的事 儿,比如说老家发生了什么,亲戚朋友有什么变化,你最近学到什么新 的东西……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分享。 如果说到人生大事,你产生了习惯 性的担忧,你就先把担忧放下,告诉自己: “他已经是成年人了。 ” 不是说不应该担忧,你的担忧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表达,比如: “我跟你的想法不一样,说出来供你参考,你可以不同意。”这样他能够听到你的声音,又不会启动小时候被父母干涉的模式。 好了,今天我们从孩子和父母的两个角度,讨论了亲子在人生大事上的 沟通。 这个春节,关于“人生大事” , 你跟家人有什么样的交流呢?欢 迎你的分享。 明天的课程,咱们来聊下一个话题:春节期间,伴侣之间该如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