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爱与恨
我是70后,45岁,曾经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从事餐饮业。如今是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郁金香阳光会特聘记者。
我的童年,平平淡淡。父亲小学毕业,母亲文盲,兄弟姐妹五人,我最小,所以,比较受宠。虽然家境一贫如洗,没有锦衣玉食,但是家庭的温暖还是不缺的。
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暴脾气的父亲。动不动骂人,骂娘,也骂我们。大男子主义和家长作风,让我年幼的心里对他除了怕,就是恨。
现在才知道,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跟父母的深度链接非常重要。1--6岁,如果有妈妈的陪伴和温暖,孩子就会具备内在的力量感,;6--12岁,如果有爸爸的爱,外在的力量感就足。
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跟我平心静气地沟通过,或者说,他就是家里的一头老黄牛,做村书记的他,心里想的,除了村里的公事,就是如何种地养活我们,根本不懂得给予我们最好的爱是陪伴。幸运的是,通情达理的母亲却是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曾经的我,多愁善感,内心缺乏安全感,人格不健全。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我用学习来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在分数面前,患得患失着。潜意识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自尊心太强,注定了我一路走来的失败:中考失败,高考失败,北漂失败,就连婚姻,也差点儿因为抑郁症而失败。
我的躁郁症
得抑郁症那年,是因为高考的压力,家境贫寒。症状就是思维迟缓,坐在那里,脑袋像被冻住了。痛苦、无助、无奈,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父母因为我们还在家里累死累活,自己不但没能报答还要添堵添乱,我选择了苟延残喘。严重时辍学回家,天天嗜睡,像一条冬眠的蛇。
这样的状态下,高考落榜成为必然,没想到,落榜再次刺激了我,病情突变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躁狂症。为了能够继续求学,为了不拖累家里,我异想天开想自己贷款去上学,整日整夜奔忙在外面,不着家,当时,村里人都在传说:我疯了。
无奈,暴跳如雷的父亲强行把我锁在屋里,我竟以死相逼。最后,两个哥哥把我送到了治疗精神疾病的小诊所,拿了药吃了,一觉睡了三天三夜,好了。
然而,当时,没有人知道,那就是抑郁症。
躁郁症复发
1994年,跟随老公去了北京,开始了长达15年的北漂流浪生活。夫妻俩一直在开饭店,一日三餐,没日没夜地打拼着,跟地痞无赖斗智斗勇。可是,几度拆迁,几度搬家,让我常感孤独和失落,只能在日记里和泪水婆娑里寻找慰藉。
2008年,北漂失败,突然间一无所有,婚姻出现危机,躁狂症先来了。我整整一个月严重失眠,不自知的我一直硬撑着,工作着,最终休克,倒在了北京的大街上,娘家人从山东赶来把我领回老家,送进精神病院,住了半个月,躁狂症稳定了。
就这样,辛辛苦苦15年,转了一圈,一夜之间,我又回到了原点。习惯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看到公婆在住着的低矮的土屋,时刻在提醒着我的无能,一度内心难以承受。
出院后,情绪转入抑郁,变成了一个活死人。十岁的儿子也顾不上了,寄住在他的姑姑家里,药吃一个多月就停了。因为当时我们突然间一无所有,贫困潦倒,更重要的是,我抑郁来时,人就老实了,家人们放心了,不像在躁狂时动不动离家出走,亲人们根本管不了我。
通过劳动基本康复。
半年后,大哥找到了我。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吃店,让我去帮忙炒菜,因为自卑,因为嗜睡浑身无力,我百般推辞,可是大哥坚持让我去。深知这种状态需要改变,我确实需要走出去,骨子里的力量还是让我硬着头皮去了。
那里真的很适合我,因为娘也在,我感受到了好久都没有过的浓浓的亲情 。尽管不言不语,但一直在默默地干活。
有一次,我静静地站在厨房门口,看到大厅里坐无虚席,顾客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炒的菜,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感觉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并非自己想的一无是处。
不久以后, 慢慢地,干活有劲了,可以颠瓢,还能同时炒两个菜。大约干了一个多月,我就好了,爱说话,爱笑了。清楚地记得娘说的话:"都说俺闺女的病好不了,俺就不信。"
刚从医院回家的那段日子里,娘就像是我的影子,不离我的左右,可以说,没有娘的不离不弃,就不会有我的第二次新生。
我,找到了我恢复健康的理论依据。
当体力劳动产生切实可见的东西,特别是获得了生存所必须的资源时,大脑会依照”程序”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一种精神维生素,精神回报:提高人们控制外界环境的能力,带来更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关键的是,提高对抗精神疾病的能力。
因为抑郁,走进写作。
后来,我开始踏上了写作之路。先是移动梦网,飞信,后来 QQ, 微信。写作开始,纯粹就是自娱自乐,我手写我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意性很强。后来发现有人爱读,读者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使命感:原来,我的文章有导向作用。我的文章不能胡说八道,得有灵魂,有料儿。这个时候,我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改变。我不再只是专注自己,我开始为他人着想了 。
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愁善感,过分注重自己的感觉。怕人瞧不起,自卑,自责,其实,别人根本没那么多的时间来注意你,都是自作多情罢了。每个人都有他的事情,他的苦恼,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当我的眼睛向外看的时候,我心灵的窗户也就打开了。记住: 当你打开心的时候,最先进来的是光和爱。因为光最快,爱最高。所以,一定要打开心扉,不要把自己锁起来。搞得自己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
在飞信,我写了第一篇自传《女人半生缘》,我所有的北漂故事。后来到了QQ,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现在很多朋友在我的简书里看到的《一抹不一样的人间烟火》,已经是第八遍了。曾经,我还用英语翻译过一遍。抑郁康复后,唤醒了我的远期记忆力,我上学时擅长的英语竟然奇迹般地跑回来了。
因为写作,与抑郁绝缘。
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每天都要坚持写,每天大约2000多字。从2010年到今天,已经是第八个年头 。在这个过程里,跟读者们互动交流,认识了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写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主动敞开心扉跟我谈心…………写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愉悦感,这些感觉恰恰就是抑郁的死敌。所以,写作就是我的药。
因为写作,我接触了国学,哲学,心理学,内心更加通透。尤其是于丹解释《论语》的那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无非就是一个过程,结果怎样并不重要。”
是啊,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能带走什么?金银珠宝?还是名誉地位?我半辈子,不可謂不努力,不辛苦,可是结果呢?我终于意识到:结局真的不重要,而攀登的过程,奋斗的过程才是最辉煌最精彩的。
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人活着,也不仅仅只是活着,还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物质财富留不下吧?那么就留点精神财富吧!
坚持写作七年,我的抑郁不但没有复发,相反,感性的我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我的内心愈来愈强大,感知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容易。我已经可以自由地驾驭它,成为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可以说,每一个走过抑郁走过生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很多人可能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却未必能够指挥自己的心,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在我看来,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而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
我一直都提倡“心灵养生”。因为人体里,70%的都是水。当你心情好,心态积极向上的时候,水分子的排列是美丽的,反之就是丑陋的。心态好了,一切都好,这也叫做邪不压正。科学见证:不良情绪不但能产生毒素害自身,还能对最亲的人产生最大的负面干扰。
理论根据
心理治疗的艺术疗法中的舞蹈和音乐疗法或绘画疗法,对于有相应艺术细胞的个人来说,也是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一种自我治疗和排解方式。不论哪种方式,都是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方式。当我们与自己的真实感受发生联结,与那个“负面情绪” 的我联结起来时,我们的内心可趋向完整。在直面负面情绪和悲伤后自我将重新获得力量。
因为写作,走进公益。
去年,我加入了诸城市作协,实现了我小时候就渴盼的作家梦,与此同时,郁金香阳光会的创始人爱咪姐也向我发出邀请,让我做郁金香的采编记者,专门采访康复故事,从此正式开启了我的公益事业之旅。
在几十个郁金香阳光会分会里,我炼就了“火眼金睛”,从群消息里,及时发现康复者,加友,预约时间,语音采访,记录语音,编辑文章,成为我开饭店之余的工作。
每一个康复者都是一个励志版的传奇,我跟他们一起或喜或忧着,像是一个勤劳的小蜜蜂,飞翔在百花园里,这朵花一点蜜,那朵花一朵蜜,采访的过程,就是贪婪地吮吸养料的一个过程。
今年五月份,我又接手了潍坊郁金香阳光会分会会长的工作,从此以后,我又多了一份责任,也是使命感。群里几百个人都像是我的兄弟姐妹,每天群里互动交流,读书分享案例,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潍坊群就像是我在网上的一个家,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渐渐地,我的文风变了,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慢慢转变写作方向,成为了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成为了很多抑友眼里的知心姐姐。带着问题去学习心理学,也让我的实战能力进步很快。
公益给我的收获
一路走来,跟多少人聊过?回答过多少人的问题?已经记不清楚了。非常感恩,帮助别人,得到滋养最多的还是自己。公益路上,有些体会分享一下。
1,不做父母。
志愿者不是抑友的父母,不能心太软,不能太仁慈,不能只是无条件的付出,很多功课需要抑友自己去做,最终收获内心的成长。
2,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佛渡有缘人。我们能够帮助的,是那些有自救意识的人,渴望走出来的人,愿意伸出手来让我们拉一把的人。
有些人,愿意享受这种状态可以不用作为,愿意 在抑郁的泥潭里自娱自乐,根本没有自救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称之为“大石头” 。累死你,也拖不动,这样的人,只有尊重他的成长速度,暂时不去理他,等他玩够了再说。
3,康复不是目的。
对于抑郁症来说,康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不复发,才是我们一生要做的功课。修行,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一阵子的事。对于抑友,不抱怨,不放弃;对于康复者,有梦想,有追求 ,这是我们这个特殊群体应该具备的正确心态。
广义上的康复,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在认知上不断认清自己和完善自我、追求自我成长和寻找成熟真我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而这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没有止境。
我的公益宣言:
你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 我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殷炳莲,笔名涵香,郁金香阳光会特聘记者。70后,山东省诸城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郁金香公益联盟成员,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