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写了差不多两百多篇文章,有时候有点佩服自己,竟能写出的这么多流水文,在现实中岂不是话痨一枚,实际上自己是沉默寡言的人;但有时又有些鄙视自己,写了这么多也没人看,那写的是不是全部都是废话?
作家李筱懿说她写作的三个原则是:不写拗口的大道理,不写正确的废话,不写好听的假话。
看看自己写的文章,各种类型都有;文案记录,读后感,原创故事,自我感悟。真可谓写的随心所欲,很多其实可能是废话,假话,大道理。这两百多篇算不上篇篇都是原创,因为有几篇是摘录,但是大部分原创内容也是心有所感,也算是认真思考后动笔的。
后来写着写着,觉得不能再这么走野路子了,至少去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于是看了些关于写作的书,看完后越觉得自己写的太过肤浅,只顾自己痛快了,完全不顾读者的感受。其实说实话,并不是不顾读者的感受,而是内心本就没有期望,觉得写的文章反正没人看,不如自说自话,先写了再说,这是一种庆幸的偷懒,还是无奈的自我保留?
一开始写完一篇文章,总是会回头看看,先自我陶醉一番,然后期待他人的首肯,可往往事与愿违,自己觉得文采斐然,他人却是置之不理,是自恋还是不自知?这种回看文章,绝对没有做到查漏补缺,不过是自我虚荣心的满足,当写文章由自我锻炼,变成了谋求虚荣的出路,一切就会变得痛苦,人最可怕的就是不自知,明明泯然于中,却自恋不舍,别人几句敷衍,就以为自己才华横溢。
经常写文章是好事,但是更应该清醒的去写。
大家都说,好的文章是一遍又一遍的改出来的,写完一篇文章,不应该是放在一旁,不再品读或审视,也不应该是时时刻刻盯着评论与赞。而需要不停的读,反复的改,找到最好的表达立意。
经历了最初的虚荣,这期间放下这种心态的自己,又投入到一刻不停的写,所谓的日更就是为了不停的练笔,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写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无能,有些内容写的不假思索,有些内容近乎东拼西凑,没有时间回看,更没有深度思考,每一刻都在想接下来写什么?但事实上,产出高不一定质量就是好的。有时候数量并不代表一切,好的积累源于高的品质。
比如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理解这本书,当再次想起书的时候,大脑不会是一片空白,书中至少有一点是为自己所用,或是别人可以拿来用,但每次笔记记录完,畅快一时,即刻遗忘,有种看了白看,写了白写的挫败感。
所以自己写的文章,不论好坏,有时间还是要多多回顾看看,不好的反复修改,推敲打磨;好的文章,要记住文章的目的及有用的知识点。
毕竟,当初写文章,并不是想着当作家,而是梳理自己的逻辑思维,提升自己思考的维度与深度,写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事物而已,如果连初衷都忘记了,岂不是很悲哀。
在完成了自我梳理表达的底层,那么就要去练习如何给别人带来有用的东西。
正如连岳所说:少年时写作,着眼点都在自己,为展示自己的聪明,不俗气,与众不同,当然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也可以,照样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但那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眼界渐宽,阅历渐长,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小才气,算什么呢?一粒尘埃而已。把写作的着眼点放在他人,为他人解决一点小麻烦,都有莫大的快乐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