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七)——修行的方式(浅谈版本)

 先聊聊我的一些感悟,思绪可能稍显跳跃,我常把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也不禁自问,这究竟是逻辑混乱,还是它们本就暗藏联系? 在心理学领域,我研读了李雪与武志红的著作,聆听他们的语音分享(说来有趣,他们曾是情侣)。阅读与聆听中,我惊觉他们所举例子中总有自己的影子,也逐渐明白,生活中诸如不自信、难为情、自我否定等影响松弛感的因素,根源往往在于“糟糕的家庭”。 

比如,童年本是最需关爱的时期,若未能得到父母的爱,长大后便易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缺失本质上是对生活的失控。成年后,女生可能变得爱作,男生或许疑心病重,不断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由此陷入内耗,不幸的爱情也接踵而至。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父母。他们所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精神世界也相对贫瘠,多数家庭氛围不佳,充斥着怨恨、暴怒与不满。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家庭氛围渐渐内化为潜意识,塑造了我们的三观。追根溯源,这种氛围的根源或许在于社会。人的社会化是成长必经之路,若不接受社会化训练,便难以与大众交流,毕竟能自我觉知的人只是少数。

谈到觉知,就不得不说修行。《道德经》有云:“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意为永恒的德不偏离,回归到婴儿般的纯真状态。婴儿天真无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饿了进食,渴了喝水,醒了玩耍,困了入眠,情绪与行动皆随心而发,毫无掩饰,表里如一,这便是婴儿的本性真我。 大家或许听过“元婴期”这个词,修仙界将其具象为体内金丹成婴,而我更愿把它比作一种如婴儿般的状态,这也正是我们修行应达的境界。心理学中,婴儿的这种状态被称为“全能”,婴儿虽柔弱,却认为全世界以自己为中心,心念一动,世界便围绕自己运转。这不正像仙侠剧中的神仙吗?如此看来,称婴儿为神仙也不为过。然而,婴儿长大后,若在需要爱的阶段未得满足,成年后面临世俗现实,就容易陷入“全能自恋”,将“成神心法”带入世俗,自然难以兼容,毕竟世俗有其运行规则。由此推想,道观、寺庙选址远离闹市区,或许正是为了避开世俗干扰,专注修行。

 修行探讨完,再聊聊信仰,这关乎具体修行方式。提及六祖慧能,他是顿悟派代表,瞬间开悟,堪称天才。不过,我更想说说神秀派的渐悟。毕竟多数人是在点滴体悟中成长的。信仰,并非单纯的目标,“目标”一词稍显功利。修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而非强行达成某种状态。信仰更为温和,顺应自然。 多数时候,我们难以认清自己,该如何找寻道路?社会影响不容忽视,人们常问“做这个有用吗?能赚钱吗?”

于是,有人选择信仰宗教。宗教发展初期,无疑是纯粹的,蕴含圣人之言,圣人感悟天道,心怀大公无私,其言语最接近天道。我们时常念诵,如拂去内心尘埃,逐渐向圣人、向婴儿般的状态靠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