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花,叫牡丹,在群芳争艳中享受被嫉妒的孤独;有一种花,叫木兰,在远离花团锦簇之后,把寂寞谱写成赞歌;有一种花,叫芙蓉,将自己置身于污垢,去沉淀历史与传记……我们,曾自诩要成为其中的一种花,却忧虑它们旁生出的枝节:我们想成为牡丹,却害怕高调与光环会招致诽谤;我们想成为木兰,却担心那顶“伪君子”的高帽令内心不自在;我们想成为芙蓉,却在污垢与圣洁之间徘徊不定,难以自处……
这是一种怎样的介意,便是由于怎样的在意。
我有一位朋友,她渴望成为牡丹,却羡慕木兰的内敛,我告诉她:“如果你天生具备牡丹的气质,那倒不必刻意低调。”其实,低调的未必真的甘愿低调,只是看不惯高调罢了——既以不沾名利自居,却以不沾名利去换取另一种名利,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常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殊不知可爱之人亦必有诱人之处,二者皆能扰人心志,又何必以雅俗区分。“古之学人为己,今之学人为人”,古人许多技艺是做给自己看的,旨在养心,今人把技艺当作抛头露面的伎俩,旨在吸金,无怪乎早已没有原始丝弦的味道,狂躁得很哪。
不介意,是因为已经不在意了。我以前是一个十分苛刻的人,对人对己都苛求完美,容不得一丝丑陋,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动了不善的心思,便要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每回都以“见血封喉”收场,说来也是一个个笑话。久而久之,人们便畏惧我,说我说话实在不留情面,现在回忆起来,也只会摇摇头笑一笑罢了。那时,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君子的德行就像日月,圆满时举世见得,缺陷时举世知得……读到这时我拍案叫绝,立志要“见得知得”,“事无不可对人言”嘛,那一“负气”便成就了后来十年的糊涂咯。如是告诉我们:书呆子做不得,读书未必能明理,还须历事炼身心。
介意,暗含着许多种情感:在意、在乎、憎恶、贪恋、执着、痴狂……但没有一种情感是令人舒适的。介意,将“音”介入“心”上,那便是心中有了,任你再怎么标榜清净无为,也是假的,有,就是有了。于是,想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便将此“音”拿走——耳不闻音,眼不观色,鼻不嗅气,舌不尝味,身不触物,于是,意不受骗,就像过了失恋期的女子不再动心,不再介意,是因为已经不在意了。
当你不在意,便不会介意一切的评价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