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性子比较急,我并不喜欢喝茶。虽然我也很喜欢芬芳流过齿缝,留下淡淡油脂感的那种回味,但我总是害怕茶提不起我的兴奋。
我毕竟是懒惰的,只有兴奋能驱使我向前迈出小而微的一步。
于是偏爱了咖啡,更甚至于钟爱黑咖啡。享受于偶尔路过星巴克,在朋友惊讶的眼神中将双份意式浓缩一饮而尽的兴奋。
只可惜星巴克常有,而我兜中的钱却不常有。没有钱,我只能享受廉价的速溶。
速溶里当然也有贵族,写着韩文或日文,一条要五六元钱的,同样用开水冲调的,芳香感略有不同的。于是我将他们视而不见。
所幸,咖啡中尚有平民,雀巢、麦斯维尔、G7等等。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雀巢。这不仅仅是因为从初中喝到现在的消费习惯,更因为我尤其享受当打开包装和罐子盖,用勺柄刺破密封层时,酸而香的气扑面而来的那种感觉。
当然,冲出来的咖啡并没有这种气味。
当然,我说的只是咖啡,不是三合一的那种。
不过也有可惜的事情。例如第二次打开盖子,罐子中酸味便淡了。当我第三次打开盖子,就需要凑近去闻。当我第四次,第五次打开盖子,那味道便几乎没有了。而这时,咖啡还余下几乎整整一罐。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失望。
好在咖啡对于我只用作提神,我对于气味是否符合我的心意倒并不介意。
我想我大概是不挑剔的,这是我的坏习惯。就像我大概因为读书很少,所以偶尔读去,除非文字实在读不懂,总也是不挑剔的翻来便读。
有些书每一字一念的读,一本几百页的书读个三两月。然你问我这书读来有甚意味,我却只回忆得读书时周边的虫鸣蛙叫,以及读书时重温的儿时旧梦。
有些书我倒是读得快,一本几百页的书只消半日便合了起来。然当你又来问我,我却只能告诉你无甚意味。
读了一本书,却无法说出自己读过什么,我想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所以每当重读旧物,我总是将这本书当作新书来读。而对于自己过去写下的读书体验,自己也只能对其摇头微笑。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兴起了一阵三分钟、五分钟的潮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解说人将自己的观影体验尽量完美的呈现给其他人。最成功的大概是古阿莫,他用邻家台湾腔的声音用戏谑的方式简单再现影片的梗概,同时用剪接后的语速挑拣影片的不合理进行讽刺。紧随其后的许许多多人,或模仿,或改进。如今,剧透形式的、吐槽形式的、影评形式的多不尽数,当然还有广而告之形式的。
就像那些十五天学会弹钢琴、三十天精通英语、一本书看遍120部世界名著的书一样。如果可以三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观看者的人生大概总是会省下少则一小时,多则两小时的寿命。人生大概是宝贵的,所以没有人愿意浪费时间。这大概是人们喜欢三五分钟这类节目的原因。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些是否与民众观影等级、观影需求提升有关。但我却总想到我打开新买的咖啡罐子时的那股酸而香的气。那股气总是和罐子里的咖啡有关系,但又总是和你喝到的咖啡没关系。且一再的打开,它总是会变得乏味。
可你喝的咖啡,哪怕是廉价的速溶,却总还是那杯咖啡。
我想,大概我又犯了不挑剔的病。竟然可以接受一本烂书,接受一部烂片,却毫无察觉自己浪费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