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四):觉察的我和盲从的我

理论和现实差距是很大的;知道和做到、体会到,距离可能是无限远的。大多数人心理现象的形成,源于从父母、学校、社会教育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盲从式学习理解。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以实践体验为核心,从自身到社会以“观察、觉知、修证”的态度学习理解。这两种学习方法,都会形成心理现象中的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决定着情感、意志力,影响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如图:

生理层面:分清五官欲望与五脏六腑正常运转,哪个更重要?这需要带着觉知来观察我们认知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每个当下的觉知,调整过去认知中盲目的、误会的观念。这样就可以把认知分为:觉察的认知和盲从的认知。

觉察的认知也可以称为“觉察的我”,是通过长期对每个当下的觉知,观察自己的身心反应运行规律,自然的形成“参考过往经验,以当下事实为准”的觉知观察之心。不对自我内心纠缠混乱的感觉,或者后悔、愤怒、嫉妒、怨恨、烦恼矛盾的心理做评判。慢慢的看清楚自己身心交互的来龙去脉,不再以习惯性的反应处理问题,而是学会了接受和等待的耐心。

所以“觉察的我”会在生理层面,选择照顾好五脏六腑和身体机能健康畅通,吃喝上以不饥渴为宜。警觉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以平等心看待饮食的色香味感;不以所谓美好的食物、声音、香味等来愉悦身体。不会对外在所谓美好的人事物起贪爱心,也不会对外在所谓丑恶的人事物起厌离心。

“盲从的我”因为没有练习过觉知当下,就会因为攀缘偏激的认知,看问题、做决定。比如说:“盲从的我”本来不需要某个东西,但是因为别人或大家都有,他就会也要争取体验。如,时尚、汽车、项链、旅游、职称,甚至某些行为。所以“盲从的我”会随顺从众心理→大家干嘛我干嘛!为嘴伤身;为爱伤心;为了满足欲望而搞坏身体机能。

“盲从的我”还会根据书上的道理、权威的论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片面偏激的做无效的事,并且会产生群体效应。

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现代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癌症治不好,但是我们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盲从的把患有癌症的亲人送去进行痛苦的放化疗!甚至于病人也盲目的希望得到这样的治疗。因为我们盲从了“只有医院、医生能治疗我的病。没有其它地方或办法!我自己也无能为力”这样的信念。

总结一下,人生命运坎坷、矛盾痛苦的原因是“盲从的认知”。盲从的认知,特点就是忽视当下的事实真相,完全依靠过往经验,完全依靠社会规则,完全依靠听来的、学来的、未经实证体验的理论,想当然的盲目作出决定。行为无效后只是抱怨事实或他人,甚至自哀自怨,就是不敢怀疑理论、权威、社会规则和过往经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许久没有记录,原谅妈妈最近的忙碌,前两个星期的周六,宝贝不停止的在叫妈妈,我连着嗯嗯了几声脸上到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夕宝麻麻阅读 420评论 0 0
  • 最近几天,和女儿一起,迷上了读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女儿,希望她在上学前多读几本书。另外是为了填补缺陷——上学的时候...
    凤姐姐啊阅读 170评论 0 3
  • 黄小兜在努力阅读 369评论 0 0
  • 星期六的早晨,阳光明媚,刺猬妈妈带着伞三只刺猬宝宝去采苹果,它们走到一颗苹果树下。刺猬妈妈 把树摇一了下,...
    陈鹏旭阅读 217评论 0 2
  • 拒绝是一种令人不太好受的感觉,可能让你觉得心情沮丧,也可能让你感到窒息;当然也有的人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那么当一个...
    抓住那颗太阳阅读 3,1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