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有个持续了3年多的闹钟设置,每天22:24分响起。一开始时候,这个闹钟是我的一个秘密。
2014年我大三,觉悟和确认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内容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四和大四的就业压力,有点惶恐。我在校编辑部呆过一年,我喜欢编辑部的生活,于是不由琢磨这我以后能不能成为一名编辑。
那时候还深受罗胖“荼毒”,我依稀记得他说过求职的人应该想办法和你所求职的职位发生联系。
经过一番思量,我开始偷偷给当时南方报业的主编之一蔡军剑老师发社评,针对每天的热点或关心时事写300字左右的短社评,我的初衷是引起南方报业的注意,看能不能为即将大四的我争取到一个报业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练笔,我深知写作并非我的强项,阅读理解才是。
那时终究年轻,居然也不怯场,每天写好了短社评就在微博上私信蔡老师,发过去之后也没有进行下一步操作,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每天浇水,希望它发芽,耐心等待它发芽。为了坚持每天发送,我设置了22:24分的闹钟,这个闹钟是确认键,闹钟响起来的时候我会问问自己,今天的社评发出去了么?这件事我没跟身边任何人说过,只有这个闹钟知道我的小秘密。
这个发送操作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吧,某天蔡老师给我回私信了,没有评价我的短社评写的怎么样,他让我将社评发到他邮箱里,南方报业的报纸上有他的编辑邮箱。
对于收到回应,我的感觉很矛盾,一方面是蔡老师没有拒绝我的热情,让我发编辑邮箱,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否是一个婉拒的信号,他甚至没有对我所发出的社评有一句评价。
我找到了蔡老师的邮箱,却再也没有给蔡老师发邮件或者私信。
22:24分这个闹钟却留了下来,固执提醒自己关于编辑工作的小小希冀,希望为之而努力。
在这个闹钟响起来的一年后,我成了一家电子网络媒体的实习生,后来转正,至今在这家媒体做了两年多的网编和新媒体运营。
这个闹钟最初所承载的小小希冀已经达到了,它慢慢演变成了我生活中唯一固定不变的东西,不管我去哪里,不管我是谁,我遭遇什么,它始终准时响起。
可在今天之前的40多天里,它被停掉了。生活上遇到一些事情,作息时间被迫提前至22:00。在停掉闹钟的40多天里,我怀念这个闹钟可以准时响起的日子。于是,在生活慢慢恢复日常的时候,我重新又设置了这个闹钟。
这个闹钟的意义已经不在于提醒我想要成为什么人了,它也不再是羞于为外人道的秘密,反倒像一个朋友,一个我想要向别人介绍的朋友。
这个朋友陪我经历了这三年的所有事情,它不言不语,只是每天准时报到,不管高兴也好,悲伤也好,闹钟总是如约而至,像是告诉我:你看,不管发生什么,生活总是会继续的,今天的闹钟响了,不管发生什么,明天闹钟还是会响起。
拥有这样一个永不改变的朋友,在面对浮浮沉沉的尘世,也能收获一份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