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手头有两本她们的著作,今天重看了《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虽然主旨和别的育儿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本书里的很多技巧,可以直接上手使用,并且还非常简单实用。
这本书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不代表我们要认同他们的感受,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接纳他们的感受,但某些行为绝对不被允许。
帮助孩子面对感受有四个技巧:
全神贯注的倾听:所谓的全神贯注,是指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和孩子进行眼神接触,表达出父母对他的关注。嘴上说在听,但行为上却心不在焉,只会让孩子感到气馁。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实质的帮助,只是倾听,并且能与他产生共情,就能让他重新恢复活力。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这种方法其实是引导孩子说的更多,而不是用否定、责怪或者建议去打断孩子,这样很可能双方最终会不欢而散。
说出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否定感受。这让我想起《狗十三》里的一个片段,女主的宠物小狗走丢了,家人先是安慰她帮着他一起找,但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家人都觉得女主的坚持是无理取闹,父亲重新送了她一只长得很像的狗,但女主仍然坚持这不是自己的狗,父亲狠狠的训斥并打了她,说她不懂事,一条狗搞得全家不得安宁。最终女主表面接受了。在日常生活虽然我们表现的没有电影里的这位父亲这么极端,但行为上却是一样的。孩子说热了,但我觉得你不热,所以不能脱衣服;孩子觉得饱了,但我觉得你不饱,所以你要继续吃饭。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一点当初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也画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个技巧具体是指当孩子想要一件东西,但家里恰好又没有的时候,父母通常会跟孩子进行逻辑解释,我们没有以及为什么没有。但结果很可能越解释,孩子就越是不听。这个时候如果认同孩子对这个东西的渴望,并且一再的肯定这种欲望反而能让孩子放下执念,接受现实。比如“真希望我现在就能变出你想吃的小饼干!”
第二部分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只有当孩子出自真心的想做,他们才会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自觉地去做某种行为,所以比起强迫,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并且不留下负面感受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
鼓励合作有五个技巧:
描述:描述你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比如,“地上有一摊水。”而不是“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客厅里玩水枪!”
提示。比如,“刚才妈妈踩到水,差点摔倒了。”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比如,“拖把!”或者“我们需要拖把把水拖干净”
说出你的感受。比如,“摔倒了我会觉得很疼,说不定还得去医院。”
写便条。在显眼的位置写上“不要在客厅里玩水枪”或者对于年幼的孩子,直接用图画表示更加直观。
第三部分 代替惩罚的方法
孩子总是能轻易的引发我们的怒气,比如把你刚打扫干净的房间又弄得一塌糊涂;或者在逛超市的时候,把货架上的商品统统拉扯到地上。比起惩罚,这本书给了七个替代惩罚的方法。
请孩子帮忙。比如去超市的时候,让孩子加入购物当中,让他帮忙拿去要买的东西。
在不攻击孩子人格的前提下,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比如“我不喜欢你这样。我才打扫干净,又被弄脏了。妈妈就得重新再打扫一遍。”
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你不玩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收起来。”
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帮忙一起购物,或者你就在购物车上待着,你自己选。”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你可以用抹布把地上的水擦干净。”
采取行动。有时候光说是没用的,如果孩子一再的在超市里乱跑,并且无视你给出的选择,那么直接把他抱上车或者先出去待一会儿会更好一些。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在饭点不肯好好吃饭,过后又要吃零食,就可以告诉他家里没有零食,想要吃东西只能等到晚饭的时候。
对于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共同来解决。本书提供了五个步骤。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不带评判的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
挑出双方都接受的建议,并且付诸行动。
第四部分 鼓励孩子自立
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孩子3岁以前。在他第一次自己学着用勺子舀饭吃,有谁能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手呢。反正我是忍不住的。不过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就要学会对抗这种本能,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经历面对问题时的挣扎,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这里作者给了六条鼓励孩子自立的技巧: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掌控感,所以时不时的提供一些选择,既能让孩子感觉到幸福,也能锻炼他的自立能力。比如“你今天想穿红色的外套还是黄色的外套?”
尊重孩子的努力。有时候孩子想自己做一些可能超出能力的事情,这是要给予尊重。比如他想自己搬动沉重的玩具箱。
不问太多问题。太多的问题会让人感觉引起被侵犯。孩子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别急着告诉答案。而是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除了爸爸妈妈,他们还有很多可以求助的人,比如老师、同学或者邻居等等。这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保护孩子的希望,就是肯定他们的付出的努力。比如“你想去参加歌唱比赛,听起来不错。”
第五部分 学会赞赏孩子
赞赏需要针对某个具体的行为,而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赞赏,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怀疑、压力和焦虑。具体而言就是用描述性的赞赏,来说明你看到的和你感受到的,来替代评论。具体来说,赞赏孩子有三个要点。
描述你看到的:“我看到房间很干净,东西都被收拾干净了。”
描述你的感受:“这间屋子现在让人舒服多了。”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玩具都被收纳起来了,窗台上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了,现在房间很整洁哦!”
第六部分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简言之就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从标签角色中解放出来。
具体也有六个技巧: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对于你珍视的玩具,你总是很小心地玩,现在看起来还和新的一样”,而不是“你总是把你的玩具拆的七零八落。”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你可以把这些饼干分享给大家吗?”而不是“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不知道分享?”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比如在外人面前,夸孩子的勇敢——“虽然药很苦,但是他吃药从来不用强迫,心里虽然不喜欢,可还是会努力咽下去。”
以身作则。“我们一起把家里收拾干净吧!”
记住孩子的特别时刻。比如为孩子写成长日记,这样当他长大的时候,会对小时候父母的付出和爱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虽然输了不好受,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学者大度些。”
这本书之所以好,就是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建议,看完就可以直接把一些技巧运用到实际育儿中。虽然熟练的使用并不简单,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和反省,但是当因为运用这些技巧而看到孩子真正做出改变的时候,心里的喜悦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