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冷。正如我看张爱玲的老照片的时候,总觉得她是那么曼妙,面容又是那么冷峻,一幅孤傲的感觉。
这部《秧歌》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书是拿了美国人的钱攥写出来的,因此会蒙上一些异样的精神色彩。
所以,我只能说,“假如是真的”。
那是中国改革的一段敏感年代,大抵是人民公社之前。张爱玲在农村的经历其实是很少的,但是这一篇《秧歌》,通篇是农村。
农民是那么饥饿,那么无奈。喝的是米汤,里面只有稀疏的几条叶子。
他们过着不如改革之前的日子,但是还是要呻吟着,坚定着:“农村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啦……”
也有那么一些“不经典”得主儿,说着不中听的实话:“真的,好饿。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但是这些话,不会让领导“王同志”听见。
王同志也算是个可怜人。收粮,收粮,收不上来粮,都说没有。逼着收粮,“和颜悦色”地劝诫,“大局意识”的灌输。
最终农民受不了了,来抢粮。农民谭金根和他妻子月香就是例子。
王同志也歇斯底里了。拿着枪一顿扫射——死了好些农民,他自己也挂了彩......
金根的孩子阿招,在混乱中被踩死了。夫妻俩逃跑着,携着那个扁扁的尸身。
金根的腿收了很重的伤,如在外面过上一夜,注定必死无疑。但是他们一家已经被打上了“反革命”的烙印,没人敢收留他们。
月香求啊哭啊,求金根的妹妹金花一家收留。结果回来的是金华的婆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不收。
金根包好月香的棉袄,自己走了。怕连累月香,不只是死是活。
月香去烧了粮仓。尔后被追赶到火里。
连最基本的吃穿住用都保证不了,谈何“大局”?荒唐至极!
这就是张爱玲笔下冷酷的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