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知道”经由“觉察”才能“做到”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需要“意识”作为桥梁才能贯通,否则,哪怕知道也做不到,因为当事人根本就不在状态!


什么是你我受限的隧道?


前天的涂鸦配了一段文字: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处于隧道中,看到的就是前后很狭窄的视野,进而阻碍了认知水平和心智。

没错,这和“井底之蛙”异曲同工。

坐井观天,视野就是井口的面积;隧道内所见,也只能一前一后。

“但是,看不见的我们应该想到。”我和一位学员交流时这样说,“比如,尽管身处井底,但要想到井外存在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尽管在隧道内只见前后,但要想到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上下和左右。”

她问:“我为什么就想不到呢?”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提问,答案于我早已成竹在胸:“不是想不到,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至少是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去想!”

“什么方法?”我知道她在问这个问题是没过脑子。


我经常对没过脑子的提问想上吊!


“您说是什么方法?”我忍着心中的不快反问。

“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思考人家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或者进一步思考人家问这个问题是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令我满意,可为什么在处理现实问题比如案例分析时就做不到了呢?我发现她又直接回答了案例中“去不去咨询”的提问,而且还给家长提了那么多的“建议”。

像在咨询室内对待一位求助者一样,这次我想启发她:“您看,我一提醒您就‘知道’,而且这样的事情您在‘知道’之后也不难‘做到’,可为什么非得我提醒呢?”

她想了想后,给出了一个远远超出我想象的答案:“这是因为尽管我‘知道’了,但我在用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我早已‘知道’!”

太对了:在“知道”(心理过程)和“做到”(行动过程)之间,正是需要“意识”(心理状态)作为桥梁,否则,哪怕知道也做不到,因为当事人的心根本就不在状态!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这是普通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

觉察,就是当下!觉察到觉察,就成了过去。

如果不把心放在当下,就不可能有觉察!

念及此,我突然觉得脑洞大开,醍醐灌顶,也立马给既往在咨询和生活当中的成功和失败找到了理论支撑。

只可惜,所有这些对我而言都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不能形成文字。

我想了好长时间,努力将思绪组织成语言,对她说:“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知道,可不同于“不知道自己知道”,也就是没有形成习惯。

课堂上我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

把这些内容串起来,我觉得自己不但加深了对“意识”这一心理状态的理解,而且又多了一个解释问题的维度,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我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不是关于“辣”的普遍知识,而是亲口尝过辣椒后的那种独特的味道。

尝过不同的辣椒后,您还会相信那种叫“辣椒”的蔬菜都是“辣”的吗?如果“辣”和“辣”的性质相同,难道就没有程度上的差异吗?


辣不辣?尝尝才知道!


宛如电光石火,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意识”自然会稍纵即逝,关键是我们能否对它有所体验,能否觉察到。

“井底之蛙”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同样,我们这些知道自己身处隧道当中只见前后的人,又有多少能觉察到了自己的无知呢!

结论:觉察,才能让“知道”变成“做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喜欢城市。 梦游在每一个街区间看着善良的灯光的日子最令我怀念。在城市里,生活成为了一个宛如祭祀一样的大型活动,人...
    蟒棘阅读 321评论 0 0
  • 悟空跟对了唐僧,西天取经后成了斗战成佛;梁山好汉选了宋江做老大,最后招安个个惨死。跟对了老板,升职、加薪、当上CE...
    读出新菜阅读 736评论 0 3
  •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当他向你寻求帮助时,很多成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了...
    红鸦健康管理研习会阅读 362评论 0 1
  • 办公室开了空调,一股冷风吹来。当我沉迷于春天的心境还在纠结着带孩子去放风筝,夏天却已经悄然而至。 ...
    觉梦2016阅读 507评论 0 0
  • 一早晨曦开来 结友相约 来到离家不远的野地 延踏箬叶芦苇地 沿着大片金黄色的麦田 目的地就在不远处 走眼望去 一大...
    晓絮阅读 795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