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是走向创新的最大障碍

马东主持节目时曾提及他的母亲,他说,76岁的老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屋里灯亮着,只要没人在,她就第一时间关掉。

马东一开始还告诉母亲,一开一关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一直亮着也费不了多少电。

但在发现母亲每次说“好”,紧接着又关上之后,马东再也不和母亲计较这样的小事。

马东说,节约用电已成为母亲的思维定势,就算你告诉她不用随时关灯的道理,她也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想想我们的父母亲不也正和马东母亲一样:

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可他们应声之后,接着把剩菜放入冰箱。
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们强调,不要再给孩子买零食(垃圾食品),可她们答应之后,转身会带孙子去超市……
你想去学瑜伽班,Ta非说买个垫子回家练。
你要去外面吃饭,Ta非说外面都是地沟油。
你说大海很漂亮,Ta非说大海淹死过很多人......
最先看到的是少女还是老妇人?

这就是思维定势所致。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不利于从优秀走向卓越。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答对。”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是一个思维定势。

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思维定势的种类

我们再看一个问题。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

“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这就是定势效应:

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