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脉络结构
本章核心观点
- 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正在进行的创客运动,并指出信息技术放大了人类的脑力。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交通便利、资源等条件依赖性强,而创客运动可以随时发生。
强调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制造与个人制造的合体,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起来,推动产品制造业改革。
印象最深的、最想分享的想法心得
1766年,兰开夏郡的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去看望一个朋友时,看到一台手纺车倒在一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纺车仍然转个不停,奇怪的运行方向在哈格里夫斯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图景:一排锭子同时工作,从亚麻纤维中同步抽取多条纺纱。回家之后,他就用边角木料制作了一台设想中的机器:多个锭子通过皮带和滑轮相连。多次修改之后,哈格里夫斯终于制造出了珍妮纺纱机。
- 感悟:很多重大的发明多源于偶然,可能也有人看到了翻倒的手纺车,但他们并未深入思考,或者迸发出了灵感的火花却未付诸行动。创造发明听起来或许是很高大上的词汇,但也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加在一起最终汇聚成了推动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凡事经不起细琢磨,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里多蕴藏着玄机。这也启示着我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既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也要学会低下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审视我们身处的环境。
18世纪的英国正经历着一场知识复兴,一系列的专利法和政策不仅激励了手工匠人发明创造,而且让他们有动力与他人分享发明成果。
- 感悟:英国颁布的专利法和政策保护了发明者的创意,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收益。这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动力。自然界资源的数量和分布都有限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明创造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即以更少的资源造出更多的产品。从国家层面上鼓励和引导发明创造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我国的版权及专利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也推出了许多保护专利和版权的法规和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创新的步伐。
珍妮纺纱机诞生在哈格里夫斯的故乡兰开夏郡,它对生产效率提高做出的贡献最初在当地的手工匠人中并不讨好。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几个世纪以来,纺纱生产一直受控于当地的匠人行会,他们当然憎恨珍妮纺纱机这样的发明。随着纱线价格不断下跌,当地纺纱工人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一伙人甚至冲进了哈格里夫斯的家,烧毁了20台新机器。
- 感悟:新事物在诞生初期会总受到旧事物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必然趋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人能阻挡前进的步伐。善于创新的人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能够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与反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或许做出改变是痛苦的,但如果一直在原地踏步,只能被时代抛弃,连声招呼都不打。
珍妮纺纱机等发明书写了历史的拐点,形成了经济现状中根本性转变,改变了人类知多做少的状态。我们更加重视头脑,而非肌肉。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变得更加富裕、健康和长寿,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革命的效果应该以对人类生命的影响来衡量,由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无与伦比。
- 感悟: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工业的影响,它的影响就像是一滴水滴入水面,泛起的涟漪传到了谁都想象不到的地方。在农业社会中,普通劳动者一年到头辛勤的劳作赚的钱可能只够一家人维持生活,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关心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事情。工业革命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有了闲暇和金钱,开始关注非必需品的生产,艺术、文学等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
今天的创客类家庭手工业不用将产品出售给控制着通往市场之路的工厂,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或是Etsy和eBay等网络平台直接销售给全球消费者;也不用再像19世纪的前辈们那样坐等工厂订单,而是发明自己的产品、寻求建立自己的微品牌;更不用与商品市场中的廉价劳动力打价格战,而是凭借创新取胜。创客们自己设计产品,可以向不愿使用流水线产品的有更高层次需求的顾客收取更多费用。
- 感悟:创新发明的门槛越来越低,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创造的趋势发展到今天,从一个一闪而过的灵感到创造出产品再到投入市场获得收益,这一系列的过程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也越来越容易。生产产品也不需要和工厂进行合作,凭借着新的家庭手工业就可以实现。创意变成了最宝贵的资产。
思考
- 曼彻斯特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在工业革命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之后又经历了痛苦的衰退与转型。时至今日,破败废弃的工厂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并立,他们象征着曼彻斯特的过去与未来,也是无数个工业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我们也应该思考中国工业城市应该何去何从,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国家的转型发展时期却没能跟紧步伐,如何振兴老工业城市,是国家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