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乾坤无俗尘

半樵写  两平尺

笔笔有天际真人想,一丝尘垢,便无下笔处。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同,不似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

                            恽格《南田画跋》

天际真人,就是觉悟的高人,作画时,每一笔都要有超凡脱俗的念想,若有一丝尘垢,下笔就显的格调不高了。

正如恽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作画最宜寂寞之境,寂寞故无杂念。古人笔法渊源在于不同之处求契合,古人下笔虽不同,所绘或有差异,而笔意相通。

例如王铎的书法,酣畅淋漓,得意忘形(褒义)。赏其墨迹,觉得其结字举重若轻,实则处处与晋人相合。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的,已经达到了熟中求生的境界。唐代书家李北海的观点是,书法画作皆应在不同作品中感知作者相同的笔意、画意。也就是说,假如一副花鸟,一副山水,在不署名的情况下,一看就知道是某人的手笔,是因为一股味道贯穿其中,这叫不同之同,假如一味追求与他人作品表面上的同、相似,反而是弊病,这是没消化的表现,当然,初学者应该尽量忠实原作。

“天际真人”之道不在于表面形式相同,而在于不即不离的“意”,所以作画的人,不应拘泥于形迹,曾有句话这么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花,花则化矣!

半樵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字如其人 / 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
    清颐轩文化传播阅读 1,361评论 0 0
  • 前日晚饭后去散步,刚走到公交站点,我就被凹入地面的井盖闪了腰。惊吓之余,引发了我想探究一番的念头——这条人行道上还...
    凤凰磐石阅读 337评论 0 0
  • 喧嚣的车水马龙 色彩纷呈的灯火 拥挤的人群 精致的妆容也抵不过炎热的侵袭 变成一只努力呼吸氧气的沙丁鱼 湿漉漉的身...
    黄闷兔子阅读 15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