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还不懂得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当他看到妈妈愉悦的表情,他也会愉悦的咿咿呀呀说个不停,但当父母表现出麻木、愤怒等表情时孩子就会哭闹。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同一句话:“我恨死你了!”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所传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可见,你的神态语气有时比语言更有表现力。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中,我们却忽视了这一重要沟通元素。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用愤愤的语言表达爱意,我们也会用批评表达希望,用责备表达期待。用贬低表达鼓励,甚至用打骂表达鞭策。我们自认为充满了好心,也充满了对孩子的爱,但表达方式的不对,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和你要传达给他的希望期待鼓励和鞭策,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断上演。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自己的神态语气,特别是对于敏感的孩子,更是如此,有时你的一声叹息,就让孩子琢磨好几天。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多关注孩子正向积极的方面,这样我们和孩子沟通时,神态语气传达出的就是欣赏,鼓励等积极的信息。
接得住,听得慬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容易做的就是批评、说教。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够改正错误,从而变得更好。殊不知孩子的“犯错”,肯定有他的原因。如果我们不问理由,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粗暴的训斥或是讲大道理。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根本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那他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往往孩子小的时候还会被你吓住,但孩子稍大一点就会形成对抗,亲子关系就会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时候你的道理再正确他也听不进去了。我们只能先闭住嘴从修复关系入手。
心理的转变,不能图快,也不能太急。接得住,听得懂,谈得来,才可能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