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9读书笔记
怎样才能更好的负责任?人的一生肩负多种角色,是子女、是伴侣、是父母、是职员、更是自己。
每个人对负责任有不一样的理解,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负责任有不同侧重。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负起更多责任,在父母年老、孩子成长中才更有能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现在每天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存在没做好的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改进的方法,怎么做会更好。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过一段时间重看的时候,反思当时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果没有,当时是否忽略了什么因素。
这是不错的让自己的进步看得见的方法。
20171223读书笔记
让感觉自由的公式这张海报跟非暴力沟通非常相似,警觉并接收和感觉你的感觉,是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能够觉察到情绪,有了这一步后面才能更好地去沟通和处理。
在非暴力沟通中,强调陈述事实,表达感受,体会需要,提出请求。书中也有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感受和想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是观点和想法而非事实和感受,当我们在表达评论和观点时无意识的把对事转到了对人上面,把对方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就容易引起对方的辩解和反击。
表达感受,就是分享感觉,是用心。看到这样一句话“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讲感觉更容易让对方接收,讲道理却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对感觉负责任,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是不是小题大作了,是不是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找到事件背后真实的需求,是希望更多关心尊重还是其他。最后提出自己的请求,期望对方怎么做。
这个公式需要多去用才能真正内化,我用得也不多,以后多去践行。
20171222读书笔记
从小就是中规中距的孩子,该干什么事情干什么,不太自信,也没有鲜明的个性。
看得到的心理学专栏,说到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我就是做事会担心做不好,会考虑很多,很在意他人的看法。记得第一次在翻转课分享,没经验,准备了分享内容但不是逐字稿,正式分享前,自己尝试说的时候,发现临时组织语言有时说到一半就卡住了,没办法往下接,但又没表达完整,就撤销重发。发现这个问题马上开始准备逐字稿,但时间有限只写到一半。
正式分享时,前面还算比较顺畅,到后面因为没有稿子,有的一段话需要重复一两遍才能发出去。进度变慢,原定最后分享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时间关系临时减掉了。
结束以后,情绪低落,觉得没分享好。第二天到公司,有点担心别人说这事,后面大哥说,分享的不错,条理清晰,没想到我会从那个角度切入。
那次以后就没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关心自己多一点,他人没那么多时间经常关注你,做自己的事,没做好下次努力做好。更重要的学到了多给身边的人鼓励和希望。
20171221读书尾记《改变1%,人生从此大不同》
智商情商有多种定义,看到一种简单的定义,就是智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是解决与人相关问题的能力:那财商就是解决与钱相关问题的能力。
有的人认为情商是伪科学,大概是几个原因:第一,情商可能是智商的一部分,如果你智力足够好,其实是能够处理好情绪过程的;第二,情商的定义不清晰,边界模糊,所以无法讨论;第三,情商无法测量。
如果按上面的定义,情商和财商应该都算智商的一部分,只是应用在不同地方而已。
智商可以提高吗?除了先天遗传,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提高的。
我的这三商都需要提高,以前在情商方面做得不够好,说话比较直接,特别是对熟悉的人,想什么说什么,只顾自己的感受,没更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以后说话会注意了,想想这话说出去对方会什么反应感觉,还有没有更好的说话方式,同一个意思,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20171219
读书《改变1%,人生从此大不同》,第一章就谈到改变,阐述人们无法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理所当然,麻木不仁,习以为常。
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意识到要改变,或者没意到需要现在做出改变。每个人都受环境及群体影响,如果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价值取向都是差不多的,就不会觉得自己需要改变。
改变虽不容易,可更糟糕的是不知道需要改变,因此往往是当现实给了重重一击的时候才想到改变。
我也是经过一些事情后内心强烈地想要改变,去读书看文章听讲座,主动让牛人们给我洗脑,最深的体会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成长。其实要感谢现在的自媒体时代,让我们获得大咖们的思想见解更为容易也更低成本。
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的认知真是天差地别,同一事件不同的人面对,做出的选择和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看到的是表面,大咖们却能透过表相看到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
看到他人做出成绩,殊不知这些成绩很可能在他做出行动之前就决定了这个结果,我们只是不知道这背后他们严苛的思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