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转行了,聊天时我问他为什么?
朋友说“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的兴趣是设计”。
但我从来没见他在设计上花过时间和钱去买相关书籍或者培训。
通过聊天我确定,兴趣只是他用来逃避当下工作的一个借口而已,觉得有趣那也只是因为前期新鲜感带来的好奇。
当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有一个“其他”成为他的“兴趣所在”,然后再次换工作,就好像图片上的这个挖井人。
这个把兴趣和工作混为一谈的现象很普遍。
兴趣的维基百科解释是:兴趣是人类在空闲时间喜欢做,是一种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活动。
两个初次游泳的人,一个刚一下水就滑倒,体会到在水中喝了一肚子水差点儿淹死的感觉,另一个没有滑倒,在水中慢慢划动手脚、感受水的浮力,不亦乐乎。
如果是儿童,前者可能很难对游泳产生兴趣,可能这辈子都不再下水了。
后者有可能越游越好,甚至还有可能去参加比赛拿名次。
如果是成人,你的工作未来就是和游泳有关。那么不管你体会到被淹死的感觉有多糟糕,你都必须继续把游泳学会,并且尽可能地学到最好
兴趣由愉悦和有趣构成。
有趣是一种和不确定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愉悦是一种和确定性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工作既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也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工作需要做很多枯燥重复的事情,所以一点不有趣。工作需要努力提升,在学习区挣扎,一点也不愉悦。
那工作与兴趣就完全绝缘了吗?
不。如果工作分有趣和无趣,那么无趣占90%,有趣只有10%。
其中5%在职业初期,还要5 %随机出现在职业中后期。
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兴趣 :
1.学会缓慢的释放热情,不要开始时热情过高,后期动力不足,就好像长跑,应该匀速一样。否则一开始跑的过快,因力量消耗太大,导致还没到半程就累得跑不动了。
2为枯燥的事情,添加一些调味。比如邮递员用吹口哨来消解无聊,程序员们在码字的时候喜欢.荤段子。
3.寻找正反馈。当我们得到正反馈的时候,就会兴奋,这时候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刺激大脑,产生快乐。
反馈分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外部的反馈总是有限的,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反馈,锻炼元认知能力,感知细微的变化。
4.赋予意义。
笑来老师有一个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背单词的时候,他就给背单词这件事儿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既然新东方教书年薪百万,那么每背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钱。
最初他的计划是每天背50个单词适应一阵子,结果在想到这一点之后,马上就来了兴趣,因为他想在第一天就赚5000元(背100个单词)。再后来,他开始尝试每天赚1万元(背200个单词),试过之后觉得这也不是很难。再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5.增加互动,把单向的学习变成双向。
当代著名作家冯唐,读史书的方法值得借鉴。他在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 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 就停下来, 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 然后再和书上 的记述相对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史书变的有趣,更容易读下去。(例子来源采铜《精进》)
6.把被动变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主性越强,就越能够激发出兴趣。
不同的领域自主性程度天差地别,最差的估计就是那些师徒传习的领域,徒弟要严格遵从师父的教导。即便如此,还是有自主思考的权利。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就有这样的经历。六岁时就投入荣蝶仙门下学习京剧。荣蝶仙这个老师的特点是态度严厉、要求严格,甚至常常打骂学生。程砚秋是个很能吃苦的孩子,学起功夫来一丝不苟。但他并不盲从师父,而是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一次荣蝶仙教他练青衣旦的步法,练习的方法是手捂着肚子、压住脚跟、来来回回地走,说一定要这样练,练出来的姿态才能体现出青衣旦庄重大方的仪态。可是程砚秋心里生疑:手捂着肚子怎么会练出庄重大方呢?一次外出时他留意到街上抬轿的轿夫,步伐极稳健,心生好奇就一路跟着看,跟了几里地。然后他想到:何不试试按照轿夫的步法来练习呢?练了段时间后发现效果果然不错。不久后他又去请教了其他的京剧名师,学到了一种头上顶一碗水的碎步练习法,这样反复练习后上台演出,反响远超原来捂腹练习法的效果。(例子来源采铜《精进》)
总结:将工作和兴趣分开是明智的。把兴趣作为工作的评判依据,最后必定失望。不排除有极少数人兴趣就是他的工作,那是个例。我们大部分人应该是工作赚钱,然后用赚了的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