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红泥里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很富有?)
-
1.
焦虑的时候我喜欢翻看日记本,只有看着过去的生活片段一帧一帧的在脑海中播放,我才能有种真切的活在当下的感觉。我看到以前的自己,看到喜欢的事物,会惊喜的瞪大眼睛拉着我妈的袖子大喊,妈妈快看!那个好好看啊!大到琴行里的钢琴,小到蛋糕房里的一块精致的蛋糕,我毫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我一定要明确的表达我的喜欢,而表达我的喜欢的方式,就是大声的喊出来。
后来我上学了,我发现别人的东西总比我的好看,同桌的衣服好看,同桌的书包精致,甚至新学期开学,我也要指着同桌花花绿绿的书皮大喊,哇!你的书皮也太好看了吧!然后关切的缀上一句,在哪里买的!
起初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的,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的发现美,去努力发现除了你拥有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你值得拥有。时间久了你就会收获一个真理,你身边的人所有的东西都比你的好。我会问我的同桌她那个画满了各种类型的卡通人物的书皮是在哪里买的,然后不远万里的去买。或者为一支喜欢的笔纠结两小时,再买下所有的颜色。那个时候坚信,喜欢一个东西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莫名被它吸引,可以为它丧失理智。哪怕有人告诉我说,美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拥有啊,只是看着就会有一种自己想要为之付出点什么的渴望和期待,这才是物质带给人们最为原始的冲动。可是那么小,我就一直开始践行我自己的理论,只有我喜欢的东西真正属于我了,这一刻我才是踏实的,拿着拥有真实触感的实物,那一刻我才算是一个“富有”的人。
2.
小时候经常富有。
我有一个存钱罐,我把所有人给我的硬币都放进去存起来,那时候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定,只有一元的硬币可以放在这个大罐子里,除此之外的硬币都是只能放在那个曾经装过糖果的小盒子里。可是一元的硬币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经常上一秒还是我的,下一秒被我妈换成一把青菜。最后我每次拿到手的硬币都又小又瘦,我无奈的看着手里被捏的汗噜噜的硬币然后学着大人的模样说,“哎,怎么又是小的啊。”然后撇撇嘴,把它们扔进盒子里。跟我妈去超市,我不吵也不闹,尽量表现好,不仅仅是为了她能多给我买一盒酸奶,而是为了她能在找完零钱之后多给我几个一元的硬币。
拿到一元硬币之后我也会学着电视上的模样,敲一敲,吹一吹,然后放在耳边听一听。
听什么?不知道。
听着钱币哗啦哗啦的响,沉甸甸的捧在手心里,我都发自内心的感觉自己是个很富有的人,喜笑颜开。
谁的童年时期没有几个存钱罐呢?但是大多数人也顶多是偷偷拿几个买泡泡糖吃,未曾大张旗鼓的拿着存钱罐大摇大摆的去小卖部挥霍一番。
我没有什么拥有的,可我只要想起来我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我连睡觉的时候都觉得很幸福很安心。
初中的时候我除了文具店也开始光顾一点饰品店,我发现那些花花绿绿的头饰真的是好看的不得了,我曾经盯着我可爱的同桌胸口别的一只鲜艳的不得了的小蝴蝶一直到入迷,那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其实除了书皮,我也有些其他的东西想要拥有。
3.
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是极度兴奋的,然而欲求总是填不满的。我从一个总觉得自己很“富有”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贫穷”的女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如果学好我的物理,而是我应该如何把我的笔袋里装满最好看的笔。
学校里的女孩子都在一夜间长大了,她们年轻,活泼,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鲜事物的拥有的欲望。在我满足了自己在文具,饰品上的追求的那个年纪,我开始困惑为什么我没有一款非常精致的mp3或者小手机呢?
每天早晨我都奔波在去学校的路上,那条路很长,而且早晨的时候基本上也没什么人,只有卖早餐的小贩和她老婆找零钱时的叫喊声。我的初中是在一所大学里,所以我偶尔是可以看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耳朵里插着两只精致的小耳机一边念念有词。我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开始有点向往自己长大的样子,想象自己拥有一支自己的手机的样子。
在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父母要求的时候,我都特别向往“独立”这两字,我不想回家,不想上学,也不想每天背着大书包来来往往的穿梭在那条拥挤的马路上。我想出去玩儿,我想上大学,我想早晨一醒来就可以踏着早晨的阳光出门去踏风然后吃两根油条外加一杯热可可。不明白这意外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满足自己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只是知道自己又不富有也不自由。
写作业有很多不会的题目,第二天早上总会发现自己有忘记的作业没写。
考试的成绩永远比同桌低,哪怕他从来不上补习班,而我每天放学之后还有小课。我妈妈给我买的衣服也远没有朋友的多,偶尔买的我也没有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我突然就再也不能满足自己然后感觉愉悦了呢?
我站在原地踏步,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超过我,太阳升起又落下,大雨一遍一遍的冲刷这个城市。我一次次和我自己说话,我说,你要加油,虽然此时一无所有,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希望。
可我既不富有,也不自由,更是连做选择的勇气都缺乏可陈。
我有点开始不喜欢自己了。
4.
从大学刚刚开始,我就发现这种生活和我初中的早晨在校园里看见大学生晨读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我决定要开始变得很酷。我不再交很多朋友,也不在对别人的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大惊小怪,我觉得自己长这么高,一定要学会对自己有所保留。酷让我清醒,它可以促使我不那么快的融入世俗和规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变得温柔的权利。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不笑,可以果断的拒绝一份“廉价劳动力”的工作,甚至可以完全独立不交一个朋友过上三点一线的生活。事实证明,我这么做了,没怎么刻意,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很多人看起来无比奇怪的人。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纪录片《人生七年》,b站上有个评论另人触目惊心。“21岁的时候她嫁了人,28岁已经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3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这一年,她突然看上去要比以前的那个自己苍老了很多岁。我看着她,觉得这个人的人生里不在会有大事发生了。”
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衰老,今天父母变老,明天就轮到了自己。哪怕我一直用我所认为酷的方式来生活,我仍然会不可避免的会老去,而我摸不准我会不会满足,并且重新喜欢上自己。我看到那么多人反对,他们说,现在叛逆不是酷,冷漠也不是酷,特立独行也不是酷,最酷的是拥抱、是爱别人的能力、是将自己和他人的矛盾平衡到最好的心态啊。如果我们一味的保护自己,要满足自己对于现状的欲望,那生活就再也不会妙趣横生了,每个人专注于自我,这哪里会是酷啊。
5.
为了解决一个时期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新的矛盾的我想,如果可以反观三十年呢?
在焦虑的时候会不会说很多话来掩饰自己的焦虑,我还会不会喜欢自己。
在烦躁的时候伤害了前来安慰自己的朋友,还会不会喜欢自己。
在难以自制的时候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放纵,我还会不会喜欢自己。
我不想说话的时候可以不回任何人的微信消息,
我不想帮忙的时候可以懒懒的坐在电车上消耗一整个下午的时间。
如果这些行为真的能解决我对生活乏味的不满,起到对自己矛盾面的缓和,那我大可以尝试去改变、去挥霍、去满足自己。
今天的某个时刻,我有太多事情无能为力,也会因为在和自己斗争的时候伤害了那些对我付出过感情的人,更会在某些时候滋生愤怒、绝望、迷茫的感情。但是也许能让人成长的根本就不是时间,而是经历的事情。大部分人生活的越来越脆弱,也恰恰是因为经历的越多,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没有能力给予回应,就和孩童时期受到的伤害带来的机械性损伤一样。被动的接收,难以有好的方式给自己一个逃脱和解放的契机,反而变得神经敏锐泪点极低,甚至敏感尖锐。
我们都不是一夜之间成为这样的,这也不是出生之后自带的,这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反抗。
-
“大部分的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根本就没有不乏味的时候。换另一种牌子的香烟也好,搬到一个新地方去住也好,订阅别的报纸也好,坠入爱河又脱身出来也好,我们一直在以或轻浮或深沉的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释的乏味成分。”
再对抗乏味和情绪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有人说,我的生活糟糕透了,我一点也不喜欢自己了。
我只想说,哪里糟糕?要恭喜你啊,你已经分清了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比很多“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抗争的究竟是自己的哪一点”的人强很多了。
希望你终有一天,可以真的喜欢现在的你,真的变得富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