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道教传统中,"破地狱"是一场为亡魂打破九层地狱的仪式,象征逝者得以超脱轮回之苦。然而,在2024年上映的《破地狱》中,导演陈茂贤将镜头对准的不仅是瓦片碎裂的火光与喃呒师的剑舞,更以殡葬行业的特殊视角,剖开了现代社会对死亡最深层的恐惧——我们害怕的或许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未和解的恨、未放下的执念。影片通过殡葬经纪人魏道生(黄子华饰)与喃呒师傅文哥(许冠文饰)的"一文一武"搭档,在五场葬礼的铺陈中,完成了对"超度"概念的颠覆性诠释——那些看似为亡者举办的仪式,实则是一面面映照生者困境的明镜,而葬礼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活着的人挣脱精神桎梏,重获新生。
01 重构仪式:从超度亡灵到治愈生者
“破地狱”本是为亡魂打破九幽地狱束缚的道教法事,但在影片中,这一仪式的意义被彻底重构,升华为一种对生者的心理疗愈机制。魏道生初入行时,将葬礼视为“与婚礼一样的一场秀”,执着于纸扎法拉利等浮华形式,却在首场葬礼中遭遇挫败——逝者正是因驾驶豪车发生交通事故而丧生。这场荒诞的“失误”让道生意识到:葬礼仪式若沦为形式主义表演,便失去其抚慰人心的本质。导演以黑色幽默的笔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仪式感与情感内核的割裂,正如文哥所言:“隔行如隔山,你根本不懂何为敬畏”。

02 直面执念:生者的地狱在人间
道生逐渐发现,真正的“破地狱”需直面生者的执念。影片中,一位母亲坚持将亡子遗体制成木乃伊,试图用科技幻想挽留逝去的生命。文哥斥责此举是“阻止投胎转世”,但道生反驳:“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道生尊重母亲的执念、完成遗体保存时,她得以从绝望中获得喘息。坚持传统的文哥开始意识到:葬礼仪式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符合教条,而在于能否为生者提供情感出口。这一情节映射了现代人在科技与信仰间的撕裂,也暗示了传统殡葬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适应性演变。

03 情感托举:未被承认的爱与禁忌之舞
一位女同性恋者的葬礼上,法理丈夫冷漠催促流程,而她的同性爱人却被排斥在外。道生偷偷将骨灰制成项链赠予后者,让未被承认的爱得以安放。这一场景以极简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殡葬师作为“情感摆渡人”的深层使命——他们不仅要处理死亡的物理痕迹,更要缝合生者的精神裂痕。导演在此借道生之口点题:“活人也需要破地狱的,活人也有很多地狱”。

04 打破桎梏:从性别禁忌到代际和解
最终,文哥的葬礼成为传统与现代和解的象征。他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让女儿文玥主持“破地狱”仪式。火光中,文玥以女性身份击碎瓦片、跃过火盆,既完成了对父亲的告别,也击碎了千年性别禁忌的桎梏。这场仪式不再是单纯的宗教行为,而是对传统规则的革新——真正的“破地狱”,是让仪式服务于人的情感需求,而非让人沦为仪式的奴隶。正如影评人程潇所言,影片通过“最后一舞”,完成了对家庭伦理的暴力破局与温柔重建。

05 向死而生:生命的终章与序曲
《破地狱》的英文名“The Last Dance”恰如其分: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支舞,而生者的任务是以仪式为伴,跳出自己的桎梏。影片最后,导演用白居易"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的诗句点题,提醒我们:所谓超度,从不是对亡魂的单向救赎,而是生者卸下心灵重负的必经之路。当银幕暗去,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未和解的恨、未放下的执念,终将在观众心中开出释然的花——这或许就是电影能给予这个时代最好的超度。正如魏道生从“为钱谋生”到“为道而生”的蜕变,每个观众亦能在生死镜像中,照见自己的救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