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在埋头苦读丹尼尔的《思考,快与慢》,女儿拿了她的《语文周报》走进来,推荐两篇文章给我读,特别强调其中一篇是冯友兰写的《我的读书经验》。
冯先生开篇就说:“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精其选,就是要会选书。自古以来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个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所称“经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解其言,就是要懂得文字的语言,攻语言关,学会用工具。
知其意,就是在文字之外要领会它的精神实质,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杖,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杖,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最后一点就是“明其理”了。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再加一句:“意不尽理”。意思就是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的,话全懂了,也未必知道作书人的意思。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补充和纠正,得到自己的“意”。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冯先生最后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联系自身,我今天一天都在努力地读丹尼尔197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不确定性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读的有些吃力,尝试着画了思维导图,百度了许多专有名词,先验概率,后验概率,贝叶斯定理,回归平均值,锚定,可得性等等,有些地方反复咀嚼,仍不得其解,强迫继续往后看,囫囵吞枣,勉强读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我大概能领会,就是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我想等我把全书读完后再看这篇文章,那些现在阻碍我理解的词语会不会不再吃力,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