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好吃,可是有的人今生今世再也不愿尝一口

关于红薯,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58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毛主席对苦战两年改变了面貌的河南封丘县应举社予以肯定。毛主席还在这篇文章里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写好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好最新最美的图画。

紧接着在1958年6月,毛主席在接见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社社长崔希彦时,谈及红薯的种植,他老人家热情地对崔希彦说:“红薯很好吃,我很爱吃。”

由此,毛主席的这句话被作为最高指示迅即传达到全县,封丘人民欢欣鼓舞,大干快上,全县奋力种植红薯,很不幸的是当年秋天就遭遇了涝灾,红薯欠收。家乡人民让毛主席他老人家失望了。更糟糕的是,接下来三年里封丘县乃至全河南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严重,河南人再次遇到了吃的问题。要知道在“丰年”,河南小麦一亩地的产量也不过一二百斤,更何况灾年。崔社长当年在中南海毛主席的家里向伟大的毛主席承诺:不出三年,一定在应举社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当时毛主席就笑了,问这有可能么?崔社长说一定行!是啊,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可惜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逝世多年了。

反正,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乡人。

红薯又称番薯,它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可食用植物,明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国,清朝时才广泛种植于河南。今天很多人把这种舶来品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传说它具有减肥、美容、抗癌、预防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等诸多神奇的功效,就连原来在农村一般都是拿来喂猪的红薯叶也被奉若神明,人们一步步把它推上蔬菜之王、抗癌明星的宝座之上。呵呵,这东西就是好啊,我说怎么没见过猪得癌症的。

但是,在当今、在我身边,有很多人却吃不下一口这种食物,甚至就连看到它、闻到它的气味就会胃里反酸水,让他们生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老爸就是这样的人。就是在毛主席接见过崔社长之后的三、四年里,当时俺爸也就是刚记事儿,也正值他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却发生了吃的问题。在那最难捱的几年时间里,他说能陪伴他度过饥荒的最主要的食物就是红薯了。

据老爸说,他们当年吃的红薯可不是现在人们吃的单纯干净的“红薯”,而是整棵的“红薯”。秋末冬初收获后,人们先要把一部分红薯下到地窖里,剩余的部分立即切成片晾干然后磨成粉,而那些现在连猪都嫌弃的红薯秧也一点不能浪费,要趁着霜冻之前把它们晒干,紧接着也磨成粉末贮藏起来作为这个冬天里重要的食物来源。红薯、红薯叶、红薯秧还有红薯须都得从土里扒出来,一丁点都不能丢掉,这就是我老爸口中所说的整棵都能吃的“红薯”,他说当时的一块红薯就是一条人命。

那个时候的人们大多是一天两顿,早上起来吃上几块红薯秧粉做成的馍馍再扒拉上几口红薯稀汤,中午吃的大多是红薯面做成的面条。到了晚上,时值寒冬腊月,连红薯秧都没得吃的时候,只能喝一碗用盐碱土泡的咸水来挡饥,喝完之后就只能早早的钻进草窝里阖上双眼强迫自己睡去了事。老爸说,在那个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村里都会传来此起彼伏孩子们的叫声:“娘啊娘,我饥~我可饥~~。”,好似鬼哭狼嚎,搅得人心神不宁,难以入眠。

如今老爹经常说,虽说当年吃的都是红薯,可是就连红薯也吃不饱。人人都是饥肠辘辘。四处找东西吃,成了最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开始,红薯面里还得掺进榆树皮、苲草面等东西才能让一大家子人挨过饥馑。到后来,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小孩子们连哭喊的力气都没有了。

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事实。当年我老爸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全都被饿死了。还有我的四爷,刚刚二十出头师范学校毕业尚未分配,也因为饥饿而引发全身浮肿,最终命归黄泉。可以说,当年每个河南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都发生过类似这样悲惨的故事。

红薯是当年河南人的口粮也是那个时候河南人的噩梦。家乡的盐碱地夏收极欠,老人们常说收的没有种的多,所以那个时候能吃上一口白面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秋收是人们最高兴的时候,红薯很耐贫瘠,家乡的盐碱地里也能收,所以收红薯、藏红薯、磨红薯面是当时比天还大的事。

终日吃的都是红薯及其副产品,何况还吃不饱,胃里汩汩涌上来的酸水伴随着阵阵痉挛,那个味儿让人生不如死,真不知道那个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是老爸现在每逢酒后必说给我们听的话。

是红薯影响了那一代人的生长发育,也是红薯阻挡了那一代人梦想的实现。我老爸就是因为当时吃不饱影响了长个,在后来报名参军时而被刷掉的,这成了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这些话他也一直唠叨至今。

还是当年落下的病根儿,老爸现在只要一见红薯就反胃,就连其他东西也吃不下了,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上不能有红薯。他还说不管何时只要一打嗝胃里嘴里尽是红薯味,酸水抑制不住的往外冒。这辈子他最不想见到的东西就是红薯了。我估计和他有同样感受的河南人不少。

要不是老爸告诉我这些,到今天我也不相信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因为吃的问题在我们眼里可不是事儿。但是仔细想来,我们中国人能吃饱饭的日子也不过区区三十年吧?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怀谦卑和敬畏之心,不要浪费粮食,更不能歧视农民。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劳作者的辛苦,感恩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