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梅里先生《西藏,一个人的浩浩荡荡》之前,我觉得旅行就是寻找一个入眼入心的,让自己目醉神迷的境地,暂时抛却厌倦的心灵,去捕捉自认为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然后保存下来。
读完之后,我明白了,旅行需要准备。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必然是一番浮光掠影的快餐。首先是对目的地的熟稔,其次是对路途的估量,完成旅行的身体预备,最重要的是意志,是大脑,是完成计划的信仰!
曾经认为美只有一次就够了,但是当我一遍遍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当我无数次地观看《何以笙箫默》,我才知道,什么叫缘份,什么叫契合心灵,什么叫用一生也走不出!梅里先生,第一次走滇藏,痛悟到《西藏是毒也是解药》,这一次他摒弃了趋之若鹜的川藏,而挑战最难的新藏线,艰险在出发前就了然了,只是因为爱,所以上路!所以才会一个人,也觉得浩浩荡荡!
中途也有过怀疑,并为之抓狂,也想过搭车,恨上天不眷,未能如愿,于是他只能留在单车!一点点啃食高原反应,经历暴风大雪,被暴晒,被狗撵,感知从头到脚的疼,还有排解不掉的孤独和寂寞,但是“死皮赖脸”地坚持下来,当终结219的时候,他自诩完成了涅槃!
马年转山,此行就是为了冈仁波钦,可他之前耗得太多,他又赶上了雨,所以转得心惊胆颤。当被扑面而来的温暖的小店和那盏昏黄的小灯拒之在外的时候,他空前的害怕!但在夜晓之时,万千只手电筒如成群成群的萤火虫飞舞在夜空中,只是表达一种虔诚!即使未能亲见,他也预知灵魂出窍。所以,转山,与心灵对话,他感受清欢。不念旧恶不造新恶业,以无私对有私,这颗西藏种子冥冥之中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到羊卓雍措之前,他是无比遗憾的,一直耿耿于怀与玛旁雍措的擦肩,可羊湖呢,他是这样形容的:这个世界,总会有个地方让你泪流满面,面对羊湖他没有流泪,他的灵魂完全被她摄住了。只能闭嘴,只剩下默默的注视和无尽的想象……沉默才是响雷,任何文字都显得蹩脚。所有的感动如注的泪水都在漫无边界的心野上奔流!
一路浩荡,终于到了拉萨。他觉得可以是赖在拉萨的日子。睡到自然醒,随手拈来的书,无处不在的包容和圆融,肢体在修复中与灵魂归位,透支的情感与意志也渐渐复苏。
我其实可以任意地迁移,甚至好高骛远地升华,但我不想,我只把它保留在一场爱的修行上,在这条路上,认识自己的坚韧,认识自己的笃定,认识自己的爱,讨一碗热米汤水,送一块克力架,交换一枚石子,甚或一颗豆实……
然后把自己的爱化成书稿,换成稿酬,留在爱的西藏!
所以,苦苦地一路修行,收获满满的爱,留下的也是点点滴滴无尽怀想的爱!
读书的过程就是感怀的过程。想起自己的一次次旅行,似乎每一次翻转回看,也挺感动的!但缺少一份刻骨铭心的投入!
而自小从偏僻的农村杀将出来,不是也在憧憬,绝望,再燃希望的轨迹中跌宕,可后来却停滞不前,深陷自己所制造的囹圄与桎梏中,耽于安逸,堕于冷酷,忘记初心。
爱需要持久的力的助推,而要能前行,带着深摯的爱,即使再多冰霜雪雨,坎坷泥泞也能咬紧牙,再挨一程!就会遇到珠峰后花园,温暖湿润,荡涤疲倦!
或许是我此番修行最大的收益!
ce:.([0-9\\.]+).,\",\"1\"]],\"check\":{\"replace\":[[\"\\s+\",\"\"],[\"¥\",\"\"],[\",\",\"\"]]}}}},\"name\":{\"page\":{\"element\":��